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和哲理双楫推动语言学演进——《西方语言学史》评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2月 李开 参加讨论

    
    审视语言学发展史,中外学者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大体不外两类:单纯叙说语言学发展,写一部纯语言学史;在文化史、思想史维度下透析语言学发展,写一部一元多维的语言学思想史。姚小平著《西方语言学史》属于后者。
    古希腊的哲学与语言学联系密切。希腊人 “对语言本体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如语法、语音、词汇语义,都已经开始探索,“对语言与思维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语言现象背后的思维规律,他们也有所思忖和发现”。为此,“称希腊为西方语言学的故乡,并不为过”。在古罗马时代,政治强势和自信导致语言强势。书中从强国、设教、拉丁语话语霸权三个角度,反映古罗马语言学史。瓦罗的《论拉丁语》,对词源的研究关涉“古人的生活和思想”,兴许“在文化史家眼里却可能是有用的线索”。卢克莱修是长期受语言学界冷落的人,该书发掘卢氏名著《物性论》中对语言的产生、语言物理属性的论述、寻找语音最小微粒“原质”的尝试,俾补学界之缺。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方法引出了 《思辨语法》,它的一整套语法分析概念,“都取自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文艺复兴时代的 “立足观察的研究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研究态度,对同时期语言学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书中“活字印刷和地理探发”,使15、16世纪欧洲的翻译学、词源学、语法学变得生机勃勃,各民族的频繁接触造成欧洲人对东方近邻语言的浓烈兴趣,随之而来的是16世纪中期开始的早期语样的搜集工作与词典编纂兴起。“人文主义者的语言情趣”在于学习多种语言,博览多种知识,从古典语言和文献中汲取滋养,是为了解读当下,不仅新兴民族语言作品多起来,甚至萌发以人类共通语取代权威的拉丁语的思想。向往共通语,憧憬统一的语言文字,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一。1660年出版的《普遍唯理语法》是逻辑学与语法学欲合又分的表现。可见文艺复兴时期逻辑学依然是语言学的律令,古希腊的语言学传统被继承下来了。至于利玛窦的汉语观、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对音韵学的研究、多明我会会士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传教士们西语—汉语双语词典的编纂等,都是在西方汉学背景下的西方语言学史。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但17世纪莱布尼兹对普遍语言的追寻,便与理性主义有关。维科《新科学》体系中的语言学,“与17世纪唯理语法的构想也不无联系”。维科是“第一位将语言从传统工具观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家”,将哲学和语言学看作他的“新科学”的主体。而18世纪种种语言学说,无论是他们的语言起源论、符合品质论、语言发展论、语言优劣论、普遍语法论、普遍语法与具体语法区分论等,无不与现代文化理性和当下哲理思辨密切相关。
    19世纪语言学走向成熟。继1786年威廉·琼斯发现并倡导欧洲语言与梵语的比较之后,德国施莱格尔19世纪初力倡梵语研究,主张“取历史的视角,用历史的材料,作历史的考察,以求证历史的关联”,而这正是贯穿整个19世纪西方语言学的基调。德国学者力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与语言学的密切关联,而描述语音音变的格林定律,恰恰表明18、19世纪之交萌生的语言学的 “学科独立意识”。书中把维尔纳定律的发现写成一个科学史上的故事,把德国青年语法学派写成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先驱,把保罗《语言史原理》中的“原子主义”、“文化科学”的“原理学说”、普遍心理的“语言机制”和类推看成“历史哲学”,把美国人惠特尼《语言的生命和成长》的“语言科学”位置和惠特尼本人的学术史地位都找出来,对浮士勒唯美主义语言学的洪堡特和克罗齐一一加以定位,无不体现作者对19世纪走向成熟的语言学与文化哲学的把握。
    20世纪语言学本体论由语言研究本体加文化和哲学视角的审视共同构成。索绪尔的“共时(状态,亦即系统)与历时(演化)”,19世纪已有人论及,被区分为“哲学视角”的考量与“历史视角”的观察,他的功绩不在于区分前人早已弄明白的演化和状态之别,而在于“一反近代纯以历史为轴线的信条,提出共时至上的原则”,这样做不是“重复历史”,而是以“新的精神和新的方法”,用19世纪以来历时研究“所提供的全新认识和知识”来“重振共时语言学”。书中提出聚合关系“是一种非时间的网络构造”,至于它怎样与时间性的组合关系配置,以生成实际话语,是更为复杂的事。如此等等,皆“不是哲学,却胜似哲学”。
    作者论布拉格“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展示其建会章程,论学派研究方向取其“当代语言学的位置”说,连业务性最强的音位学,也掬起音位的二元性、“原音位”基础形式、音位学的精密语言学性质、对立和级差分析法的推广应用、格系统底层语义的数学三维性、学者的学科自信诸题中的文化意蕴。论叶斯泊森“三品说”置于他的“意念范畴”,论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和逻辑实证论,伦敦弗斯学派的一元论立场和情境意义论,尤其是他的酷似古希腊精神语言学人文情怀发人深省,布龙菲尔德以“机械主义”和“行为主义”为自己的立场,而萨皮尔受克罗齐的影响甚大,始终把本族语看作“美学资源”,它既有“无尽的认知空间”,又有“无穷的表达潜能”。书中以天赋、解释、创造、递归四条解读乔姆斯基,既有与笛卡尔唯理论的对比,更展示其作为语言学家和思想家的学人全貌。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