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学林喜添又一书--读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书屋》2014年第1期 关永礼 参加讨论

    清代学术以对中国传统学术总结与开新为特征,积久后彰,开启了彬彬之盛的局面,梁启超曾将清代学术比作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曾总结清代学术凡三变:“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清代学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果,著述如林,学派纷呈,青蓝相接,各擅胜场,影响深巨,堪与先秦子学、宋明理学相媲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学者对清代学术进行研治,章太炎开启先声,《检论·清儒》概论清代学术,剖判乾嘉学术,分析吴派、皖派异同,认为吴派“其学好博而尊闻”,皖派“综形名,任裁断”,堪称卓识。继之,刘师培《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衡评清代学术,指陈成败利钝。梁启超、钱穆分别结撰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声名更著,堪称双璧,被推为经典之作。1923—1924年,梁启超执教南开大学和清华研究院,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1925年,讲义经整理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名出版。全书十六讲,二十六万余字。书中以清学为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立论,推崇汉学的科学考证精神,梳理清代学术,论述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影响、清初经世思潮及主要学者的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外挹新潮,内衡国故,以现代学术观念对清代学术流派加以研判,摆脱传统学案体的束缚,试图建立古今中西会通下的学术规范,创辟出编纂学术史的新体式,着意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复兴的力量。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执教大学讲坛,1931年在北京大学开讲“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的观点颇有不同,隐然有与梁氏发难争胜之意。时值“九·一八”事变,激于爱国忧患情怀,撰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于1937年出版。全书十四章,六十五万余字。书中将清代学术源头归于有经世济民精神的宋学,以人为纲,踪其师承,述其衍变,缕述三百年间学术的嬗变兴替,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宋学精神,砥砺国人自强自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2013年6月,商务印书馆刊印了柴德赓先生的旧作《清代学术史讲义》,又为清代学术史研究添一部力作。柴德赓(1908—1970),著名史学家,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弟子,学术传承人。陈垣先生著述等身,在史学诸多领域发前人所未发,取得开创性成果,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期间,陈垣栖迟京华,目睹时艰,发愤著书,寄志抒怀,发扬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以傲骨撑天地的大无畏精神,先后撰成七部学术著作,“以学术抗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被称为“宗教三书”的《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均为针对时局抗敌斥奸有感而发的“抗日史著”,以史为鉴,褒扬忠贞,贬斥奸逆,表彰历史上抗节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1940年,《明季滇黔佛教考》书成,陈垣请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陈寅恪先生作序。陈寅恪不负所托,写了一篇寄托遥深的《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序中借用晋永嘉之乱支愍度渡江的古典,加以申说:“支愍度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此道人寄语愍度云,心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耳。无为遂负如来也。”支愍度要渡江,江北老和尚提醒他,立一个新义——“心无义”,到江南去可以有饭吃,但不要以为此说可以宣扬,如再宣扬下去,就有负如来了。这里陈寅恪借用此典,与陈垣惺惺相惜,互相砥砺,两位南箕北斗的史学大师,天各一方,南北相望,颇似杜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境况。灵犀相通的陈垣见序后“喜出望外”,悠然会心。他为学生开设“史源学实习”课程,特以全祖望的《鲒埼亭集》为教材。
    全祖望,号谢山,在全氏文集中,为明末清初东南地区众多抗清志士仁人立传,寄托故国之思。陈垣借全祖望所表彰的抗清义士,激发学生的民族思想,以“正人心,端士习”。大师风范在前,弟子踵接其后,柴德赓在1943年撰写了一篇《〈鲒埼亭集〉谢三宾考》,发表于《辅仁学志》,后收入《史学丛考》。意在发奸擿伏,弘扬爱国主义。谢三宾(1593—?),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累官至太仆寺少卿。明清易代之际投降清朝,覥颜事敌,屡次出卖同乡抗清义士,作恶多端,为士人所不齿。全祖望因恶其人秽行,不欲显其称,在诗文中每提及此人,视为廉耻丧尽的士林败类,常隐之蔑称为“夫己氏”,典出《左传·文公十四年》:“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柴德赓遍检全氏著作,发现全氏对谢三宾的异称达十三种之多,如降臣、降绅、老奸等,并对他书所载对谢三宾的异称加以比对,从全氏的取舍中足见其强烈的爱国情操和爱憎分明的为人处事态度,正应合“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的春秋笔法。文中柴德赓对谢三宾一生行迹考核详赡,征引书目多达八十四种,秉承乃师无征不信、求是寻真的严谨学风,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擅长考据的特长和竭泽而渔的考史方法,极见功力,体现了学术报国的情怀。
    1940年代,柴德赓在辅仁大学执教期间,开设“清代学术史”课程,手书讲义,不仅把清代学术与清代社会变迁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更将清代史事与当时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知人论世,讲史德,重操守,崇气节,把三尺讲台作为宣传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思想的场所,是对乃师陈垣先生学术精神的赓续光大。此手书讲义留存柴德赓后人手中,已有残缺,幸有柴先生的高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瑚先生存有当年听课笔记至今,商务印书馆礼请专家精心整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邱居里副教授主持,姚念慈先生襄助,并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覆阅,将柴先生的讲义原稿整理出来,李瑚先生的讲义笔记附注其间,并行问世。沉珠重光,实得力于柴先生家人、后辈学人的共同推动和努力。
    《清代学术史讲义》分为八章,约十万字。上起明、清鼎革,下迄乾、嘉两朝,一百八十余年的学术大要灿然大备。按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学文科课程大多数都是讲不完就结束,因此柴先生这部讲义讲到鸦片战争以前,已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书中重点分析清代学术繁荣的原因,探河穷源,从晚明学风转变、西学输入、政治变迁和理学程朱陆王势力的消长着眼,揭示宋明理学向清代学术转变的历史必然之势,鞭辟入理,令人服膺。清代学术史上,名家名作不胜缕举,书中摒除门户之见,博观约取,搜罗略备,介绍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学术大师的新学风和乾嘉学派的成就,以经史之学为主体,在有限的篇幅内别择适当,详略得宜,足见运筹布局之妙。列举清初汉学家学行,从中可窥顺、康两朝学术演进之迹。探讨乾嘉间学术分野,侧重吴、皖、扬州三派,人物多连类而及,如联珠贯穿,承袭之迹分明。论述乾嘉史学,以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和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家为主,兼及史部文献。在评骘全祖望学术地位时,认为“谢山史学,以明史为当行”,“《鲒埼亭集》以铭、状、志、传各体,为晚明重要人物一一作传”。同时指出:“谢山不能在诗家之列,不以诗名,与史学有关,其题与明末史有关。校长民国三十二年时,曾欲作《鲒埼亭诗集注》,但改作《通鉴胡注表微》,引用谢山语甚多,有启发其思想之力。”书中所说校长,指陈垣先生,时为辅仁大学校长,他于抗日战争期间潜心三年,于1945年撰成《通鉴胡注表微》。书中对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通鉴胡注》进行辨析。胡三省宋亡不仕,心怀丧家失国之痛,竭尽三十年心力,完成对《资治通鉴》的校勘注释,历经战乱,文稿散佚而不灰心,发奋再作,避乱中曾将书稿暂置于鄞县袁氏东轩石窖,得以幸存。全祖望特撰《胡梅涧藏书窖记》以彰其事。陈垣著述《通鉴胡注表微》,意在阐扬胡注中隐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体现了陈垣经世致用、鉴往训今的思想。柴德赓深得乃师之心,于书中特为拈出,既体现了对乃师的尊崇,也在淬励学生爱国情殷,在绛帐春风中授人以钥的同时,达到传灯续火之效。在说到全祖望继李邺嗣《甬上耆旧诗》之后编选《续甬上耆旧诗》时,柴先生指出其意义:“选诗本是文学范围的事,谢山此书目的不是选诗,而是修史。如果径用‘明季忠义传’等刺目的名词,不很妥当;不如以选诗的方式,来做忠义抗清人的传略。故其重要在传而不在诗。苟其人可传,虽一句两句诗也收;真找不到,就说诗缺,也无不可。因此,小传做得有精神。是忠义之士,便正面表扬;降臣亡子,便侧面、反面讥刺,选的诗也有一贯的作风。这都是最难得的史料,如果谢山不记,这些史料便失传了。”于此可见柴先生甄别采择史料的另具只眼,点石化金,在授业解惑之中指人以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先生为《清代学术史讲义》作序,认为:“全书不惟以学术史事爬梳之精确见功力,而且尤以史家及史部文献之湛深论究显睿识,讲史德,重操守,讲史源,重文献,讲史法,重实证,循循善诱,门径朗然。在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奠基阶段,接武梁、钱二家所著,允称后出转精,鼎足而立。”
    梁启超、钱穆、柴德赓三位先生的三部清代学术史著作,征引史料同中有异,尽管视角有别,取径不一,均能示学人以门径。究其原因,三位先生有心怀天下、仔肩宇宙的情怀,以文化托命人自任,其文化自觉之心相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心相同,善教播德、传薪播火之心相同,进而著书,因而三部清代学术史殊途同归,各有创获。学如积薪,后辈学人或可从中探赜索隐,领悟前辈的治学方法与精神,推动清代学术史研究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