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推广“全版权运营”在中国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 周绚隆:全版权运营在中国目前还未真正开展起来,主要是因为: 版权意识的薄弱导致全版权运营的基础不牢。全版权运营的基础是版权的专一、清晰,而就中国的现状而言,作家重复授权现象很严重,出版行业的自律也有待加强。比如,往往存在一部作品在不同出版社同时出版的现象,甚至有的出版社明知其他出版社拥有专有出版权,仍然明目张胆地拿来出版,或包装成所谓“文集”出版;有的作者甚至认为同一部作品在多家出版社出版是受欢迎的标志,而不知道这已经违背了专有出版权的原则。 授权不全导致全版权运营成为空谈。依照当前行业惯例,作者在授权图书出版时,往往不会同时将影视改编权、游戏改编权授权给出版社。同样,作者在授权影视、游戏版权的时候,也不会将出版印刷的权利交给影视公司和游戏公司。另外,就纸质出版来说,很少有一家出版社能完全代理一个作家的全部版权,这就容易造成所谓的“全版权”不全,更谈不上运营了。 行业差异造成的隔膜,影响版权的横向拓展。相对于影视、游戏行业而言,出版行业的经济规模非常小——这种体量上的差异令双方在合作时往往出现不平等性,从而使最早获得作品授权的出版社在与影视公司和游戏公司合作方面缺乏积极性。 版权经纪人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缺少专门的代理机构和专业的运营人才成为目前最大的瓶颈。对于全版权运营来说,需要将出版、影视、游戏、教育等行业有效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有一批既掌握作者资源,又熟悉版权知识,同时还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的第三方代理机构来开展相关业务。 记者: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实现“全版权运营”,传统出版社应该如何发力? 周绚隆:传统出版社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际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既不跟着空喊口号,又不能无视当下业态的变化而故步自封。 第一,既要关注版权运营的问题,又要保持自身传统优势不丢失。所谓的全版权运营,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哄而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当下而言,并非所有的出版社都有条件搞全版权运营。 第二,在进行全版权运营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每个项目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影视运作虽然对出版业是一个新事物,但就该行业自身而言,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危机。如果出版业图一时新鲜贸然进入,很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 第三,全版权运营需要复合型经营人才,目前传统出版体制内的人才很难满足需要。全版权运营对出版社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编辑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不仅要在审稿、编校方面保持既有优势,而且还要拓宽思路,掌握一定的影视知识、网络知识,能准确把握作品市场价值延伸的可能性。当然,较强的社交能力和谈判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就当下中国来说,全版权运营听上去很美,但做起来很难。虽然有些民营公司在聚拢某些作家的著作权资源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但这与“全版权运营”还不能说是同一个概念。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光明网记者 张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