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都市报》:学人风采,跃然纸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版次:GB22   版名:南方阅读 文学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8-05
    作者:宋希於
    
    
    摘要:顾随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专长多多的人物:他擅长写诗填词作曲,“苦水词人”之名曾大噪一时;早年他也写过小说散文,也堪称佳作,流传甚广;他又是一位书法家,于书道颇有自己的感悟;有时他谈谈禅,论论道,所思所得更别有趣味;最难得可贵的,得属他勤恳扎实地设教于杏坛,一辈子有忠于教学、诲人不倦的意念。
    
    《顾随与现代学人》,赵林涛著,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38.00元。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39.00元。
    
    
    
    宋希於(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在校大学生,北京
    俗话说:“能者无所不能。”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却总有那么一些“无所不能”的人物适时出现,让人们再三膜拜。顾随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专长多多的人物:他擅长写诗填词作曲,“苦水词人”之名曾大噪一时;早年他也写过小说散文,也堪称佳作,流传甚广;他又是一位书法家,于书道颇有自己的感悟;有时他谈谈禅,论论道,所思所得更别有趣味;最难得可贵的,得属他勤恳扎实地设教于杏坛,一辈子有忠于教学、诲人不倦的意念。这样一位大“杂家”的功力近些年来渐渐为世人认识,他的旧作和遗稿纷纷被整理和披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赵林涛先生近年来一直在帮助顾随之女顾之京女史整理顾随先生的遗稿,是一位对顾随先生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笔者细读了《顾随与现代学人》这本全彩精印的著作,觉得图片是它的一大特色。顾随先生从青年时代到晚年的数帧照片已弥足珍贵,能将诗人的精神面貌生动地显现出来。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原始信札、作品手稿和书法作品的照片。这些往还信札和手稿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加之书信往来者均是书法名家,使其具有文物与史料的双重价值。
    作为诗人,顾随自己本有着填词作诗这种表露感情的途径,但通过他信札的内容及手书风格,我们又可以窥探到他珍视友谊、敬重师长、倾吐积愫的另一面。如他早年给同辈之间唱酬问好、交流文学的信札,字体就舒缓放松,内容也略显俏皮;致周作人的手札则作书认真用力,内容礼貌恭谨,显是执弟子礼甚恭;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把手稿写得工整认真;而在临写书法的一丝不苟,则又是另一类型的有板有眼了。
    “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顾随先生并不缺少知己。他最早结交的挚友,是卢伯屏和卢季韶二兄弟,之后由于共同的文学爱好驱使,他又结识了冯至先生———那时的顾随二十五岁,冯至才十七岁———他们一生的友谊就此开始了。书里彩印了多幅顾随先生致卢伯屏卢季韶及冯至的信札,细看信札内容,就能感受得到顾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真挚情感。第12页所附的图片,是顾随1922年11月20日大病初愈之后写给冯至和季韶的信,可以清楚地看到信中有这样的句子来抒发友情:“冬初大风呵,我该如何地感谢你,又怎样的恨你呵!你增加了我们朋友间的感情,却又增加了我们相思的情怀和孤独的悲哀。”这末后一句,被顾随自己加上了圈,他还不忘自嘲着写下去:“写至此处,自己觉得文字不错,拉倒笔便画起圈儿来。其实哪里赶得上君培(按:即冯至)文字的漂亮呢!”信的结尾,他还不忘打趣冯至:“君培的近作,千万都寄来给我看。我渴极了,要饮些酒浆了。他如不寄,季韶可强迫他寄来。或不得他的允许,擅自寄来。”细看这封信的照片,信的抬头处顾随竟还写着:“注意!!!此是老顾病愈后第一封短小精悍之信。请韶弟存之。”看到这些原汁原味的手泽图影,确实让人感受得到当年的顾随是一个风趣幽默兼有动人才情的青年。
    这本书在每一章之后设有“附录”,收录一些资料以备参考,堪称一大亮点。一些很有价值的书信被收录在其中,可与正文内容互相参看,如冯至、张中行等致顾随之女顾之京的信件,多有述及顾随生平细节之处,可补正文之不足。沈尹默、沈兼士等致顾随的信函,先前似也未见披露,这些也是极珍贵的原始资料。顾随致周作人的信札先前已著录在《顾随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了,可惜《顾随全集》当年出版时疏于校对,误植之处甚多,但笔者高兴地发现这些信函在收录进本书附录时,已将错字订正,并纠正了一处先前误处理成曲牌名的散套曲名。
    笔者对顾随先生生平至感兴趣的一点,是他学习书法的历程。最早接触顾随作品时,笔者阅读的是《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附有数页顾随手迹图影。后来读周汝昌先生著作时,得见顾随晚年填词的手迹,但二者的书法风格竟有不小的差别,这一点实在令我一度迷惑不得其解。读毕本书“顾随与沈尹 默 ”一章中,笔者方略有所悟———这正体现了顾随书法的转变历程。顾随在给弟子滕茂椿的信札中曾说道:
    吾早年临苏黄,难于精进,后从吴兴沈尹默先生游,服膺其用笔理论与实践,并悟“腕力遒时字始工”之奥诀,乃取晋唐诸大家行楷碑帖细心揣摩,日日临读,于褚河南、小欧阳尤多致力焉。
    细看本书中顾随先生的早年信札,果然是笔势舒缓,结体规矩,然气骨似稍柔滑稚弱。按作者的说法,似有“只见苏黄,而未会苏黄之所从来”之病。直至他依沈尹默之法,力纠自己悬腕不得法之病,方渐渐得心应手,向“出唐入晋”方向突飞猛进。顾随的书法,晚年更跳出了师法的窠臼,向褚法和小欧阳(通)借径,融合隶意与章草笔意,遂创出了自己真正的独特风格。书中收录了一封他晚年致卢季韶的信札图影(第66页),可以看到他在纸边举了“为”“其”二字的例子,一丝不苟地细细阐述文字发展的痕迹,他对书法的卓见从中可窥一斑。
    顾随先生在文艺批评领域往往有所创见。本书中也不时透露了些“微言大义”,值得读者耐心推敲与玩味。关于“什么是诗”的问题,顾随先生就有惊世骇俗的论说:“唐以后人所作诗多似诗而非诗”,“其所以非诗,正以其太似诗也。”对此,作者赵林涛进一步指出:“在顾随先生看来,诗人不当以诗人自命,甚至不可以文学之士自居,惟其如此,方能虚怀若谷,专心积累,至其学有所成,情有所动,歌以咏之,则‘不必似诗而终成其为诗’也。”他的分析很深刻,很引起我的思考。此外,顾随似乎不大喜欢周作人的散文。他批评《鲁迅的故家》一书“文笔松松懈懈,仍是启老本来面目”,“所写太琐屑”,“很难说令人得到什么好处。”这也是一别解,附此聊备谈资。(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顾之京女士在序言里大致说了说她对这本书的期许。她期望这本书能够丰实生动地展示顾随一生的各个侧面,呈现那一代学人的生活意态、风神情采。这个目的这本书基本上达到了。顾随和那个时代学人的风采,借由文字、图片和一手材料的立体化呈现,已然跃然纸上,栩栩动人。读者阖卷深思时,会有所思,有所悟,更会有所神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