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商报》:梅兰芳的才胆识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非常梅兰芳》翁思再 著中华书局2009年1月出版定价:22.00元

     李煜萍
     电影《梅兰芳》使梅先生骤然成为2008的热议对象。导演陈凯歌在一部以大师命名的电影中引入十三燕、邱如白这样半真半假的人物,就是为了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电影,虽然主角都是真的,但里面的故事嘛,最好还是当个故事看;如有雷同,纯属虚构。可以说,电影里的梅兰芳是属于陈凯歌的。而被电影吊起胃口来的观众们,如果想要了解有关梅兰芳本人的真实状况,倒不如去翻翻一本小书——《非常梅兰芳》。
     翁思再先生的《非常梅兰芳》,乃是其在《百家讲坛》的讲稿结集。全书虽然篇幅不大,只有十万字上下,但有关梅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都能从中得到答案。
     大部分普通人知道梅兰芳,皆因其为“四大名旦”之首。稍有戏曲知识的观众会知道,是梅兰芳提升了青衣这一行当的地位,并在老生谭鑫培身后接过“伶界大王”的桂冠——这一事件也象征着京剧界从老生领衔向青衣领衔的过渡。如此的成就和地位,令人不禁要问:梅兰芳为何会成为梅兰芳,是天赋异禀,还是美貌非凡?他是人,还是神?
     电影《梅兰芳》里的梅兰芳,在演戏方面基本上是个神,似乎祖父的一封信、一个纸枷锁的隐喻,就造就了日后的梅兰芳。好在让普通人略微松一口气的是,梅兰芳原本也只是个人,而且还是个资质平庸的凡人。
     据翁先生等梨园旧人回忆,梅兰芳一开始学戏就被师傅“炒了鱿鱼”,因其“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双目无神,性情木讷。可以说,就“才”而言,梅兰芳再平凡不过了。
     好在梅兰芳碰上了个好师傅吴菱仙。为了报答梅祖父的恩情,吴菱仙倾其心力来教授这个笨学生。又好在,世间仍有“勤能补拙”一说,靠着日复一日的练眼神、喊嗓子,梅兰芳也算是夯实了唱戏的底子。
     是为“力”。若“才”不够,用“力”亦可见效。关于“力”的功用,近来有美国人Malcolm Gladwell的“一万小时”理论,感兴趣的不妨参考其Outliers一书,其副标题便是the story of success。
     叶燮在《原诗》中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中,以“识”为最关键,“识为体,而才为用”,如果无“识”而有“才”、“胆”、“力”便会“背理叛道”,成为“风雅之罪人”。梅兰芳之所以成其为梅兰芳,没有被湮灭在无数资质平庸却肯下功夫的艺人当中,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个原因,按翁先生的说法,是他能够“高处取法”。如果笔者将这四个字归纳为一个“识”字,想必翁先生也不会过于反对。
     这个“识”,既包括对戏曲中众多“事”的认识,也包括对梅党这一群“人”的结识——后者对梅兰芳的成功来说,可能更为关键。以众人之“识”为己“识”,这种胸襟与见识绝非常人所有。
     耐人寻味的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具有见识胆略,并不代表在生活上同样如此。翁先生在论及梅孟之恋时,笔下难免踌躇;有评论者更直言梅的懦弱。新中国成立后的梅兰芳,陈凯歌在电影中直接以省略号代替;《非常梅兰芳》一书中也着墨不多,但书中所表现的梅之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令人读来不免心酸。
     因系电视讲稿的结集,《非常梅兰芳》一书有时行文散漫,枝节过多;为了吸引观众,翁先生也难免不以适度“爆料”为己任。但相比电影中高踞云端的“神”而言,笔者还是更爱这小书中实实在在的“人”。用最大众化的文笔,缓缓道来一个人的“才、胆、识、力”,或许这才是普通人最希望得到的收获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