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耕耘在精神热土上——访画家赵志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吴艳丽 参加讨论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中国画·局部) 赵志田
    
    巍巍太行(中国画) 赵志田
    年逾古稀的中国画画家赵志田,再次以画笔唱起颂歌——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应邀创作的宏幅巨制《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即将完工,再次将他深扎于心的情感尽然释放。“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他以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艺术人生。
    恒定的坚持,意味着平心静气的创作定力和初心不泯的艺术追求,由此方能在激荡澎湃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市场的双重诱惑下,保持前进的方向不偏移、不丧失自己应有的情怀。赵志田深谙此义,自提笔至今他始终坚持了一个创作方向——做人民的画家、时代的歌者。即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新潮美术大兴之际,他依然选择做一个“守旧”人。所以在他浓淡相宜的画笔下,常见的是形形色色的表现乡村变化的农民生活、反映工业建设的油田劳动者、彰显军民团结抗战的历史册页,以及系列作品中的领袖、劳模、寻常百姓肖像。乡土、油田、重大历史、重要人物……这些以反映现实为主的题材交合在一起,既构成赵志田人物画的重要精神气质,又构建起他的精神热土,使他得以以最大的真诚和热情耕耘其上,诉说着自己的情感波动、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为此,有评论家称其为“历史的记录者”,这是对他这份坚持的真切肯定。
    半个多世纪的坚持,既是他的性情使然,也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1940年,赵志田诞生于河北一个农村家庭,日军的大扫荡、父辈参与抗战牺牲等,使八路军与日本鬼子成为他年少时最深刻的记忆,对他来说这意味着爱与憎、善与恶,而这股情感成为了他绘画表达最原始的动力。出于兴趣,他走上了艺术道路,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蒋兆和工作室。这几年的学习中,他不仅继承了先师以严谨的写实画风和中西结合的笔墨技巧表达现实生活的传统,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去革命老区——河北涉县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喜欢上与当地百姓交谈、共同劳作,以了解抗战的历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即使是在成为了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后,他也多次深入乡村和工厂体验生活。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强化了他对人民、对生活、对时代的理解。“最美的艺术源于质朴的生活”,他的每一段真实经历都可能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根基,他大胆正视自己的艺术情感,慷慨而歌。
    出于内心的虔诚,赵志田对绘画创作始终保有一颗谦逊之心。“艺术创作对一个画家来说,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对他而言不仅是要全方位地了解笔下人和事的精神,更是让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然后再浓缩、加工表现出这种精神。这对一位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也难能可贵。了然于胸成为了赵志田下笔创作前必须要做的功课。自1972年开始,赵志田先后五次深入大庆油田体验真实的工人生活,甚至一呆就是几个月,感受极寒环境带来的挑战,与工人同吃同住,由此诞生了以《大庆工人无冬天》《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为代表的一批表现大庆工业建设的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叶,他决心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萌生了创作以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为主题的抗日战争题材画卷,之后曾多次奔赴太行山访问革命老区,一路行走一路采访当年的亲历者或见闻者,尽力使画卷中的人物符合当时的年龄、身份、气质,诞生了《太行情》《烽火太行》等一批作品。即便在今天创作《遵义会议·伟大转折》时,赵志田依然坚持了这多年的习惯,和夫人奔赴遵义会议旧址,尽最大努力搜集图像、考证资料,甚至当年会议时的坐具也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因为对赵志田来说“用中国画表现群像本身就不容易,而要表现一个会议且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就更加困难”。历史题材需要严肃性,更需要画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赵志田就是这样一个不怕“折腾”的画家。
    出于内心的赤诚,赵志田总以正面歌颂的方式去表现。一方面,他习惯选取事件一个鲜活的截面来映射出其背后几个重要的精神点加以揭示。例如他于1973年创作的《大庆工人无冬天》,以大庆工人在雪花飘落的严寒中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的场景,反映出当时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大庆工人敢拼敢搏的骨气和勇气,予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还有2005年创作的宏大叙事《烽火太行》,反映了战争灾难、国共合作、军民团结等诸多内容,重在表现不屈的民族气节;正在创作的《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他选择以表现当年毛泽东慷慨激昂陈述的场景以及其他人物的心理状态,来凸显生死攸关之际领导人果断睿智的领导之才。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人物永远不作苦大仇深状,永远充满着希望,给人以前进的力量。例如在《家乡春消息》中,他以穿着朴素的老百姓在梨花下拍照来反映农村的变化,在充满笑容和幸福的人物脸上能看到他们生活的希望;在《百听不厌是乡音》中,人物依然以一种安详、自在、精神富足之态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体会生活的美好……赵志田认为,这就是真、善、美的表达。所以,读他的作品,不只是在读一个肖像、一个故事,更能读到画家涌动的情感,以及他心心念念的真、善、美所在。
    缘情而变,也体现在他的笔墨语言之中。人物画诞生之初便注重“以形写神”的表达。在赵志田的人物画创作中,“传神”只构成他追求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便在于“写情”。在《换了人间》中,轻灵翻涌的浪花与粗拙凝重的人物衣着线条形成对比,凸显出领袖毛泽东处变不惊的英勇气概;在《老房东》中,暖色调的运用与人物间亲情相融的气韵相协调;在《曙光》中,焦墨的运用体现出工人的劳苦以及画家对他们的体恤之情;在《晨曲》中,又以淡墨的大量使用,在空灵中凸显出生活的美好希望。
    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或现实人物的画作并不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寂寞之道,但对赵志田来说并不孤单,“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修养,应该记录历史、表现民族精神。我只能说我尽力了,至于评说留给他人吧”,由此便可洞彻是什么力量使他未沉沦于名利,自甘寂寞而耕耘半个多世纪。信仰缺失,就会让艺术作品失去令人动容之处,代之以内容空洞、情感苍白。“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之于赵志田不但意味着来时之路,也意味着今后之路——尽力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这未完的“话”又将绘出怎样的情感画卷,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悬念,也是留给艺术的拷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