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翻译 >

《楚辞》英译的中国元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严晓江 参加讨论


    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诗学起着中介作用。志、情、形、境、神是中国传统诗论的五大重要支柱,其内涵渗透在《楚辞》中。翻译诗学是诗学中的翻译理论或翻译观。今年3月出版的《〈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跨学科的方法,揭示出《楚辞》英译的翻译诗学与以上五个范畴具有通约性,突出了翻译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角。
    归化翻译淡化原典思想深度
    该书选取2000年以后国内出版的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之《楚辞》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的志、情、形、境、神为主线,将翻译学与楚辞学整合探索,挖掘《楚辞》英译的翻译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尝试构建一个以诗学为纲的《楚辞》英译理论,重点体现古今、中西、体用的相互交织,突出本土化、传统化、多元化的关联互鉴。
    屈原发愤抒情的诗学观,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诗人的求索精神、忧患意识、高洁品行、浪漫情怀,反映了古代中国正直文人的群体情志。翻译家与屈原灵魂相照、心志融通,在异化思想指导下,遵循尽量保留、适当放弃、积极补偿的原则,直译、意译、音译、释译、增译、删译交织互补,译文渗透着质与文、象与境、形与神、隐与秀等中国传统文论的内核。
    《楚辞》英译首先要反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西方汉学家对《楚辞》英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史料不足、文字晦涩、理解偏差等主客观原因导致某些误读,以归化(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为主的翻译,不同程度地淡化了中华原典的文化色彩和思想深度。中国译者注重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阐释,在反映《楚辞》的价值观念、深邃哲理、美学倾向、文化特色等方面更具优势。虽然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等的译文还存在一些局限,但翻译家们遵循求真原则,竭力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倡导正义力量的价值,使楚骚文化和屈原精神远涉重洋、传承发展。
    汲取中国传统诗学话语源泉
    全书在勾勒《楚辞》诗学风貌及译文评析的基础上,总结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化立场和诗学倾向。比如,杨宪益与戴乃迭笃信中国文化精神,倡导“原作中心论”,同时兼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孙大雨采用长篇序言、文外详注等方式进行文化诠释,是“厚重翻译”的范本。许渊冲胸怀“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主张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与文学翻译的“三美”论相映衬。卓振英则借用英语诗歌的各种诗体达意传情,通过恰当调适传递《楚辞》的形与神。
    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思想始终是典籍英译理论形态的主导思想。汲取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源泉,由《楚辞》的诗学特色和天人合一的哲理情思决定,同时,也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论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翻译是“修辞立诚”的文学再创作活动,翻译家们的伦理道德和高远心志,体现了德本精神的导向作用。《楚辞》则渗透着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书中指出,求美是贯穿《楚辞》英译理论的主线。意义优先、功能等效、形神兼备,彰显言志与缘情,是有效再现《楚辞》审美意境和美学思想的主要手段。
    整合翻译学与楚辞学
    当今翻译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合作的趋势以及多元化模式。《楚辞》英译研究也应寻求相关学科的支撑。以往国内外学者侧重探讨译文的优劣得失,运用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交叉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学者对《楚辞》英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诗学特点,关注得还不够。
    《楚辞》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还要精研楚辞学。历代楚辞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不可或缺的翻译依据,也是实现典籍精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译作是译者研究工作的体现,对源语文化系统相关要素的收集、整理、提炼,直接影响翻译质量。翻译家们泛观博览、去粗取精,特别是遇到各家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则采用训诂、考据、互文观照等方法求证,寻求阐释的意义之源。在充分研究屈原的生平、思想以及《楚辞》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等基础上,使译本的文化定位更加明确。该书注重考察翻译家如何通过译研并举,再现《楚辞》的多维价值。
    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将楚辞学划分为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九个分支。《楚辞》英译及其研究作为楚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却很薄弱,有必要进行补充。全书立足《楚辞》英译本,分析翻译动因、翻译策略、译出效果、出版发行和评价机制,进而彰显《楚辞》英译在文化意蕴、思想境界、美学价值、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启示意义。
    倡导中国翻译家主动译介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向世界人民弘扬什么样的文化精髓,传递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楚辞》的对外传播和接受以翻译为基础。由谁来翻译?译者需要具备什么文化身份和精神特质?这是全书深入探讨的话题。
    该书从译出实践出发,颂扬中国翻译家译介典籍精品的文化自觉意识。认为文化自觉意识是译者应具有的良好素养,在翻译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楚辞》时显得尤为重要。《楚辞》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也是文学民族性的重要体现。译介圣贤先哲的智慧话语,是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家的光荣使命,《楚辞》英译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回应,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许渊冲说:“中国人的典籍英译,即使不说胜过,至少也可以和英美人的译文比美。这些成就难道不值得中国人自豪?”随着《楚辞》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翻译家更应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楚辞》复译的中坚力量,从而让目标语读者深刻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精神根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