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通俗文化的崛起,外国通俗小说再度风靡全球,如《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达·芬奇密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令全世界读者为之欢呼雀跃。中国对畅销外国通俗文学的译介自然也不遗余力,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产生了多元化影响。 译介主题丰富多彩 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国通俗文学的译介在内容、路径、形式、传播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魔幻、奇幻、悬疑、青春、时尚、儿童等小说类型的译介极大地丰富了国内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想象力。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大胆地融入了魔法、幻想、成长等多种元素,以系列化形式主张回归和复兴原始神话幻想世界,成为西方文化“东方转向”的表征,因而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新世纪引起汉译热潮的,除了新生通俗小说,还有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译入国内并声名远扬、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又重新燃起译介热潮的作品,如日本村上春树和法国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其中,日韩青春文学以网络为据点,融汇了网络符号语言和动漫游戏因子,时尚流行、新颖独特,与国内以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80后”作家为旗帜的青春文学创作形成良好互动,成为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译介中最受年轻读者欢迎的文学类型。此外,外国儿童通俗文学的译介更是呈如火如荼之势,新译、复译、重译多管齐下,新译如《夏洛的网》,复译和重译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绿山墙的安妮》等,形成了一曲多声部复调的“交响乐”。 翻译模式立体新颖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盛和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译介成为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传统纸媒通俗文学译介路径的有力补充。外国通俗文学的网络平台包括网站、贴吧、论坛、博客等,具有大众性、匿名性、开放性、实时互动性等特征,能够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的瞬时传播,有助于译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并通过附加译者角色,形成“译者—读者—批评者”三位一体的翻译行为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有助于普及和推广新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爱好者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网络多媒体的介入,外国通俗文学在中国出现了“翻译众包”和“团队接龙”等新兴翻译模式。“众包”是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翻译众包”行为即指由传统翻译出版业负责选题并将获得正式版权的翻译任务,委托给非特定的网络译者群体或网络翻译机构进行翻译的行为,具有规模大、效率高的明显优势。有相当数量备受瞩目的畅销通俗文学作品都是通过“翻译众包”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面世以飨读者的。 与之息息相关的,就是团队“接龙式翻译”,是指网络翻译群体依照团队自定的翻译规范,在统一术语和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成员接力的方式进行翻译的一种模式。“接龙式翻译”是网络文化的产物,集结了团体智慧,在翻译速度方面大大超越了个体纸媒翻译模式,在翻译质量上也可与后者一较高下。“翻译众包”的任务,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团队“接龙式翻译”的形式完成的。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网络汉译还催生了一支网络文学翻译队伍,在团结协作、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观照下,以强烈的主体性姿态,通过建构各种规模不等的翻译社区组织,积极投身于网络译介中。而影视与文学译介“联姻”,一方面刺激了文学翻译市场,另一方面又在票房和书市实现了双赢。 启示影响深远多元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繁荣带给本土通俗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多元且深远的。首先,我国通俗文学的类型和相关概念内涵得到了极大拓展。《哈利·波特》《魔戒》等引发了国内奇幻、魔幻文学的创作热潮,突破了我国一直以来谈幻想必科幻的局限,为文学幻想插上了多彩的翅膀,在科幻之外增加了魔幻、奇幻、玄幻等元素。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经译入就在国内刮起了一阵“悬疑风”,蔡骏、那多等中国作家通过把悬疑元素与本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心理悬疑、特工悬疑、志异悬疑、精神悬疑、迷幻悬疑、医学悬疑、校园悬疑、推理悬疑等门类众多的悬疑流派,极大地丰富了悬疑文学的内涵。此外,外国青春文学、儿童文学的译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文类本体的重新认知,什么是青春文学,什么是儿童文学,针对哪个年龄层,包含哪些题材等,都成为学界重新思考的话题。 其次,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达到的艺术成就消解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界限。纵观新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畅销通俗文学作品,除了神奇玄妙、动人心魄的情节外,更多地是在作品中构筑了强大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谱系:或是通过正反势力的交锋,最终以正胜邪,弘扬正能量;或是对现代社会种种价值矛盾与冲突给予强烈的伦理关怀;或是透过儿童视角,探讨善恶、正义、友谊、亲情等人类社会交往的永恒主题;或是关注青年群体的爱情、孤独、迷失和寻找,在探讨宗教、历史、人性善恶等社会人生哲理的同时,实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完美地消解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沟壑,将通俗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对我国通俗文学翻译批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翻译批评是随着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相关学科以及社会文化语境等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历史性存在。时代的变迁总是会给翻译批评打上印记,使翻译批评的主体、路径、方式、方法等发生改变。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网络汉译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了民间翻译批评的崛起、翻译批评媒介的多样化、翻译批评主体身份的立体化;翻译批评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翻译争鸣的展开,为通俗文学翻译批评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的译介还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良好的榜样力量。“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世纪初我国提出的重要文化建设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我国文化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尽管目前我国文化、文学译出的数量渐趋超越了译入的数量,但是在译出的质量和效果上依然有待提高。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繁荣或许可以帮我们开启另外一扇窗口,即以通俗文学为突破口,采取“互联网+翻译”或“影视多媒体+翻译”的传播模式,在充分调研西方大众审美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让中国正在崛起的通俗文学先行“走出去”,吸引西方大众审美兴趣和消费视线。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13CW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