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艺术与自然如影相随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民族报 陈华文何慧轩 参加讨论


    
    书名:《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译者:范景中
    校者:杨成凯
    出版者: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清华大学给2017级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还赠送校长邱勇专门推荐的《艺术的故事》一书。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是否值得认真阅读?
    传统知识结构体系中,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求真”的学问;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则是“求善”的学问;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更倾向于“求美”。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知识、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渗透与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自然环境保护形成共识的今天,承载着历史文明和人类情感的艺术,已经成为各种场域对话的“通行证”。《艺术的故事》一书以宽广的认知视野和宏大的学术格局,梳理了世界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之路,构建了一幅恢弘的艺术发展全景图。
    别具一格讲述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作者E.H.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史家,生前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教授。除了本书之外,他还著有《理想与偶像》《象征的图像》《木马沉思录》等作品。《艺术的故事》英文版于1950年在英国初次出版,60多年来不断修订,共再版16次。中译本自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成凯校对后出版,两位学者的强强组合,使得该书中文版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成为广大读者案头的必备书。
    坦率地讲,近年来问世的艺术通史类书籍不在少数。欧美学者当中,有美国艺术史学者克雷纳的《加德纳艺术通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美国艺术史家詹森的《詹森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法辛的《艺术通史》(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等等;华人学者当中,有北京大学教授朱龙华的《艺术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台湾学者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维度探求艺术的历史和魅力。然而,这些通史性质的著作,要么过于专业化,要么过于晦涩难懂。
    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长期以来更受青睐,原因何在?用贡布里希自己的话讲就是,此书对于青少年也好,对于成年人也罢,都能读得懂。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艺术史浓缩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时也不乏理论层面的剖析。本书中文版“后记”中写道,贡布里希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史家,同时也是语言大师。他擅长使用语言,将艺术的故事娓娓道来。
    《艺术的故事》共分28章,首先论述了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等艺术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接着介绍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的艺术成就,再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问诊”,又对文艺复兴时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的艺术作品、人物、流派进行梳理,最后对纷繁芜杂的当代艺术流派进行反思。贡布里希虽然是英国人,可是对待西方艺术、东方艺术、非洲艺术、南美艺术没有抱以偏见的眼光,这是难能可贵的。
    自然历来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艺术从诞生以来,就和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乃至差异性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艺术价值追求。而不同的文明形态,则会影响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故事》并没有就艺术论艺术、就作品论作品,而是在“人类文明走向何处”这一终极哲学问题下展开叙述。在“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中,作者写道:“我们都喜爱大自然,都对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艺术家也不负所望。”
    简要回顾世界艺术发展历程便可发现,无论是哪个区域的艺术家,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均能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和迷恋。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深山洞穴中,就能看到一万年前栩栩如生的牛、马之绘画。当时的人类为何热衷于描绘动物?无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史前文明时期,原始的人类部落和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尽管当时的“艺术家”是无意识的。
    古埃及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人对大自然心怀种种向往。《艺术的故事》中列举一幅名为《内巴蒙花园》的绘画,则是典型的见证。该画以类似装饰画的风格进行平面构图:画中,有人在成排的果树下采摘果子;画面的中心,一个长方形的水塘里,鸭子、鱼儿、水鸟、水草格外生动;整个画面是一派安逸的田园盛景。再如《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画面场景宏大,有人在渔船上叉鱼,有人在捕鸟;各种鸟儿或站或飞,水中大小鱼儿自由游弋。4000年前的绘画,表现主题直指丰富的自然。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文明的繁荣和存在,水土肥美、环境宜人是前提条件,如果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必将给文明带来厄运。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后来的衰落,正是有力的明证。
    自然寄托着艺术家的喜怒哀乐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作品中孜孜不倦地描绘自然、发现自然。《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专门提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贡布里希对中国艺术家和大自然的关系这样描述:“中国艺术家不到户外面对母题坐下来写生,他们用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来学习艺术,这样,他们就不从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学会怎样画松、怎样画石……只是在全面掌握这种技巧以后,他们才去游历和凝视自然之美,以便体会山水的意境。”
    中国古代艺术家传承古法,饱读诗书,把天地山水放在心灵深处。他们描绘的山水图景,看重笔墨情趣,善于借景抒情,对造型的真实性并不看重,更倾向意境的表达。正因为中国古人对山川大地的敬畏,绘画类型中才会专门有山水画类别。古往今来,涌现出的山水画名家名作不胜枚举。中国艺术家不仅对气势撼人的山水描绘情有独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描绘也乐此不彼。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追求,与中国生态思想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艺术的故事》,带来的思想启示是多方面的。当前,中外很多艺术家受到后现代主义等理念的影响,创作的主题从外部自然转向内心的自我表达,各种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粉墨登场。笔者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艺术创作的源泉依然是脚下的这片大地和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