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季节边上》,桑哲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42.00元 读《走在季节边上》,让我感受到诗性阅读的愉悦。正如这本书的封面,雪后黑白的田野,被季节删去繁华的几棵树犹如诗歌的剪影,冷寂中蕴含着温暖和柔软的生机。 翻开桑哲诗歌集《走在季节边上》,我特别喜欢扉页后跨页的页面的设计:两条纤细的黑线条,会合在一个点,一个徒步行走的小小人影走在黑线上……简约的线条、简单的身影,天地之间开阔的留白,让素白的纸面具有饱满的意味:一路遇见的倒也寻常,经过文字的过滤,让这熟悉的遇见有了与现实生活相间隔的陌生味道。 这陌生的味道,或许就是诗人桑哲的诗情和诗意。 正如桑哲留的不同寻常的胡子一样,胡子让他与现实中的诸多“身份”有了“间隔”:他不再是博士、教授、主编、专家,在汉字文化版图上,他就是那个留着一尺长须的行者,着一袭远行的随意衣衫,自由地在诗歌里行走。 读桑哲的诗歌,像顺着地图,循着作者的履痕,看一场关于旅行的电影。这电影,让你随着诗人目光,看到熟悉的,却又不一样的景物和情节。这陌生,是诗歌让寻常的遇见有了陌生的意味。在《走在季节边上》,作者收录了七十多首写旅途的诗歌。作者的足迹连起来,可能会布满大半个中国地图。 作者写到的七十多个地方,多是一般读者所熟悉的,比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的神秘/在碧波里/荡漾/一个民族的传奇/在布达拉宫/酝酿”……在这首诗里,读者熟知的珠穆朗玛峰用“碧波”作为间隔,用“荡漾”的倒影写出了其神秘,静景动写。同样写西部的《夜行戈壁》,列车在暗夜行进,庸常的生活,列车内部昏黄的灯光下疲惫的旅人,作者正是在这样读者习以为常的场景中,捕捉到撩开车窗窗帘的一瞬间,看到“天上,早已挤满了久违的星星”。这一窗星星,让旅行有了别样的意味,也让诗歌浅近平淡之上,有了开阔辽远的境界。同样的“陌生化”还有对“云岗石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的描写中。 阅读桑哲的诗歌,犹如走进历史幽暗宁静的隧道,以诗人的思想烛照探幽之路,读后令人回味良久。正如诗人在《鼓浪屿》里写的:“喝一杯大红袍/历史一片殷红/有陈年的香,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诗歌多是对景对人的白描式记录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作者以诗歌谈古论今。作者写文字的历史,文字从人类文明史的上游跳脱而至:“在原始森林里奔跑,在悬崖峭壁上攀爬/在竹木上栖身,在羊皮卷里打滚……/如一条鱼,寄居,游走在永不消竭的河流里……”(《关于文字》)作者在《香格里拉》写的高原太阳,有让读者一窥人类历史的源头的感觉:“那里的太阳/如神灯/悬挂在自家厅堂/那里的风/是天地的呼吸/诠释这块土地的神秘。”沿着长江溯流而上,作者写了夔门,写出历史正剧化作一声叹息;作者写屈原祠,写出满江忧愤。一组十首的游历台湾时写下的诗歌在对台湾风物进行描写的同时,写出了台湾与大陆文化上的亲缘关系,看似不经意,其实包含了诗人对台湾的情感。作者写东南亚游历,感受到华侨的辛酸与挣扎,读来让人为那块土地上的华人一路走过的艰难而流泪。 阅读桑哲的诗歌,犹如随着他走过一个个时间的节点,感受到自然的、乡土的风扑面而来。他笔下的四季,有着野性的生长的春天,也有激情四射的夏季,平和包容的秋天,内敛宁静的冬季。读他的四季,既能让人体会一年的季节轮回之美,又能读出对生命的体会。如故乡的冬夜,在作者笔下充满温暖的情感:“故乡的冬夜/不仅仅是寒冷和贫穷/围坐在火炉旁/吃地瓜剥花生/听母亲讲故事……”“故乡的冬夜/我爱听犬吠鸡鸣/也爱听/冷得张开嘴的土地/吹哨/唤醒我的直觉……”(《故乡的冬夜》) 桑哲诗歌的描写,注重细节,善用动词,注意让动词表达情感——这样的表达,不是形容词和副词那么直接的大大咧咧的,而是深藏不露的那一丝狡黠——而这正式桑哲诗歌魅力之所在:含蓄而隽永,犹如陈年的老茶,初品可能略微显得粗粝,但细细品味起来,历久犹有余香。在《凤凰古城》里,作者描写古城:“轻拢湿润的发髻/惊醒薄纱中的小山,一座,一座……/次第抬头,渐渐苏醒。”在这里,“拢”“惊醒”“抬头”“苏醒”,以晨起少女的娇羞描摹古城的清晨景色的变化,古城的魅力也被桑哲的诗一点一点唤醒。作者写茅盾笔下的子夜:“子夜/酝酿了一场/蓄谋已久的/风雨。”(《茅盾》)“酝酿”一词把黑云压城风满楼的时代气氛渲染了出来。 桑哲诗歌的叙事,是剪除繁复之后的简约有致。在很多诗歌里,作者删繁就简,把复杂的背景简化掉,留出空白让读者回味。在回忆少年时代乡土草木的诗歌里,作者写到槐花飘雪的季节,记忆中的印象,朦胧而美好,“你知道/我不能轻易开窗/我在等你的声响/在回味你曾经的/淡淡的微甜的/洁白的香”(《又见槐花》)而槐花背后的故事则隐没在这少年印象中的气息之中。这里写的是花,却好像不仅仅是花:是少年的情愫,是埋在少年心底的秘密?这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也只能由读者体会,而会心一笑。 桑哲把诗歌融入了生活之中,成为他记录生命的一种方式。浅近的语言表述出诗性,日常的生活通过诗歌的“间隔”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滋味,这是其诗歌的特色。当然,浅近一不小心就会浅白,在这样收录了数百首诗歌的集子里也会有一些浅白、直白的作品,不能算是佳作。但作为“一个人的诗歌生活史”,我觉得这样的浅白和直白尚能为读者接受和理解——在这些诗歌中,作者用日常生活语言入诗,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在追求自然平和的同时,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冲淡诗歌的味道——当然,随着作者阅世的深入,我相信这样的浅白的“冲淡”能成为文学意境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冲淡”。 读《走在季节边上》,让我感受到诗性阅读的愉悦。正如这本书的封面,雪后黑白的田野,被季节删去繁华的几棵树犹如诗歌的剪影,冷寂中蕴含着温暖和柔软的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