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构建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学术地图——评龚举善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石长平 参加讨论


    
    在文学研究领域,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理论建构,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充分。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的、宏观的研究却是不尽人意。而实际上,我们既需要微观的学术探讨,也需要宏观的理论建构,同时,也需要一份详尽的理论研究图谱,在历时性的纵坐标上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比如,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现状如何?对这些创作主体和作品的研究又是怎样?从宏观视野对这些问题进行总体观照,构建一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学术地图,显得非常必要。这对于民族文学的创作者而言,可以借此看到文学发展的概貌,对于民族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可以清晰地了解理论发展的轨迹。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龚举善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以下简称《叙述框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该书在总体性描述的基础上,检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既有的成果,从中汲取经验、反思不足,进而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建立必要的学术档案,为今后的理论发展态势提供科学的预测。具体说来,其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学术史视域内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历史参照。之前的很多理论著作,或拘囿于一个民族,或限制在一个时代,或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而《叙述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65年间(1949—2014)的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作为整体性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演进、研究路径、知识构型、批评格局、话语范型、研究方法、社会期待视野等作出宏观描述和系统阐释。通过这样一个宏大的构架,较为系统地审视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对既有成果的表达方式和理论智慧进行全面总结。
    其二,《叙述框架》以恰当的标准对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并作出历史性的分析。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由数个基本的“问题域”构成,即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建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建设方面,《叙述框架》以学术史的方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性梳理归纳:一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资料集成;二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态势的宏观描述;三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属性的认知;四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发生与发展理论的检视;五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表述策略的辨析。
    《叙述框架》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研究史、文学史书写的历史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的书写,来展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概貌和学科建设的成就。在宏阔视野上对既有成果进行详细认真的爬梳归纳、遴选评述,对每个历史时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者和论著予以分析评价,指认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指出这些观点在发展中的承继和创新,同时也总结厘析了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与个体因素,为当下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可以说,这种资料性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罗列分类以方便其他学者,还可以帮助他们洞察知悉已有成果的是非得失,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启迪。除此之外,它的价值还表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谱系的溯源上,书中例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观点,对论点作者的立场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科学性和局限性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多元化的阐述,既给予研究者选择评判的立足点,又富于启发意义。
    第三,《叙述框架》不仅注重对研究状况的梳理归纳,还对其中的话语策略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叙述框架》首先对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话语范型进行了综合概括,将其分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爱国主义话语、民族身份话语、民间精神话语和现代性话语,这样的划分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也可能存在概念重叠之处。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问题,书中提出,可以采用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生态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方法。更重要的是,书中分析论证了隐藏在这些研究方法之后的社会语境和理论观念形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民族文学总体性研究的手段,对民族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最后,《叙述框架》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未来阐释路径的合理预期。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学的基础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同时,该民族的文学又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因而,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早已是学者们的共识。但是,在整个文学学科中,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研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一方面是令人担忧的,但同时也提示我们,其中蕴含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可能性。
    书中还论及“社会期待视野”的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书中提出,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理意识;二是拓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视域;三是加大研究队伍的培养力度;四是优化并拓展成果刊发阵地;五是切实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整体形象走向世界。这样的预想无疑是比较全面而现实的。特别是前四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果以此为契机,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组织达成共识,协力合作,这些目标就可以逐步实现,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高潮就有可能到来。
    毫无疑问,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整体水平,不仅是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繁荣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展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中来,更为全面地把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现状,建构起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并通过翻译、出版、评介、研究等途径,推动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