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古代的尧舜,到汉高祖刘邦,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用人无不是量才任用,人尽其才。宽大的胸襟,高超的用人艺术,使他们用人在历史上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开创了一代辉煌。 今天要想成为一个好校长,最主要的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校长,事实证明,他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施政纲领”,实现自己的决策目标。 发挥了人的主动性,才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成效,才能够开创一所学校的新局面。校长不是帝王,但是可以借鉴这些明君用人的艺术。制度只能界定人的工作底线,不可缺少;而用人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创造最高的人才效率,形成其乐融融的工作环境,使学校持续不断地发展。 校长管理的典范是什么,在管理因素日益复杂的今天,校长如何——在矛盾中实现平衡 作者以35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告诉我们: 如何能成为既能当机立断、保持权威,又充满关爱、善于合作的校长。 如何在富有同情心与铁面无私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美)罗伯特·里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仅仅靠制度,能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吗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而校长如何才能在学校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决于校长的治校能力。校长的治校能力,说穿了也就在于校长所具备的学校管理才能。学校管理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人类有了学校就有了学校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管理实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了对学校管理的研究,也就有了对“什么是好校长”的追问,学校管理理论便应运而生。“在当今时代,指望校长在学校实施英雄式的管理,幻想其振臂一呼就能改变学校面貌的传统做法,已经受到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挑战与质疑。” 自从学校管理理论形成以来,经历了以工作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的逐步过渡。 以工作为中心的学校管理,认为学校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主张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强调实现组织目标是至高无上的,学校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在这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校长要搞好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整个过程必须偏重于检查、评估和量化管理。 当以工作为中心的学校管理不断推广深化的同时,人们的怀疑、问题也在逐步增加,大家意识到毕竟是人的因素对劳动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实践毕竟不能等同于工业生产,教与学的过程和流水线也大相径庭,学校管理与工业管理更是不尽一致。”并认为这种管理思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后果,“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一个偏差是,没有对师生员工寄予较高的期望,而使教师的能力被闲置、潜力被浪费。”的确,依靠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是管不出优秀教师的,更管不出一个真正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乃至终身影响的教师,依靠制度约束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在具体学校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强调校长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依据学校的共同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强调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和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校长如果仅把教职员工当人看,员工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工作吗 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在提出之初,对于克服以工作为中心的学校管理的诸多弊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毕竟,那种“上管学校办学方向,下管厕所灯亮”的校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终救赎。学校管理必须以尊重人性为鹄的和圭臬;校长如果把教职员工当人看,员工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工作。这种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实践中也不断被效仿。有的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有的校长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有的学校甚至祭出了“超越规范”的大旗。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大家会发现,有些时候,如果校长完全依靠“关爱与分享”,工作根本推行不下去,即使是在这个推崇“主人翁精神”的时代。 舞动“制度”与“人文”的双色舞带,把“制度”与“人文”协调统一起来,做到严爱相济,才是校长管理的最佳归宿根 据上述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脉络,我们认识到,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一种“平衡”的艺术,严禁“一刀切”。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舞动“制度”与“人文”的双色舞带,把“制度”与“人文”协调统一起来,做到严爱相济。 问题在于,校长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之间做到“平衡”?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了美国长岛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罗伯特·里肯博士的最新力作《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在本书中,罗伯特·里肯博士根据自己当了35年校长和学区管理的经验对此作了回答。 里肯著述颇丰,经常为许多专业期刊写文章,是《纽约时报》、《纽约日报》、《哈佛评论》、《阅读杂志》的特约记者。在对全美内容最全面的校长工作规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里肯博士首先肯定了该工作规范对校长使命和任务的概括,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仅仅依靠当前所主张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很多事情无法解决。因此,校长需要重视人道的、激发员工灵感的管理方式,但在有些时候,校长必须立场坚定、毫不退让地对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的某些行为作出处理。 也就是说,校长要“学会赞美,也要学会批评”;强调“在心怀仁爱与当机立断中找到平衡”。在践行这种主张时,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里肯博士提出了一套贯彻该主张的具体措施,探讨了校长与教师交往、与学生交往、与家长打交道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具体情况和可能的应对举措,以及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等等,从而避免了说教,扫清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障碍。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结合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通过一个个相当有趣且富于冲突的管理案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平衡”是该书的关键词。笔者认为校长应当在富有同情心和当机立断之间寻找平衡,要求教师在安排日常教学和为未来作好准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论吸纳和实践之间寻求平衡。事实上,“中小学管理工作看上去就是在校长和一大群人之间寻找平衡。” 作者针对现实状况,特别强调校长有时候一定得“专断”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主张的“强硬态度”,更多的是据理力争,而不是盛气凌人。在对待员工和学生的态度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者态度鲜明地指出:“员工、学生的一些特定行为是不可容忍的,校长接受这类行为就成了帮凶。”因为有些行为与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严重不符,有些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格格不入。校长“我行我素”的一面是自由大胆,另一面是科学严谨。做到了,就是教育家。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能走多远,往往学校才能走多远。如今校长们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复杂。校长的管理艺术,或谓校长的平衡艺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作为中国的校长,面对错综复杂的管理局面,您准备好了吗?不妨读一读《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一书,相信书中有很多您熟悉的也让您头痛的场景,以及让您觉得不错的应对策略。(汪明帅)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0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