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波:青春、战争、匠气、中年怀旧及其他——评严歌苓《芳华》
2017年,严歌苓出版最新长篇《芳华》,小说带有浓郁的自传体色彩,用自己的从军经历追忆了别样的青春年华。小说开启了战争书写、青春感怀、中年怀旧的新模式。作品用节制的煽情主义、影视脚本的视觉感、历史的旁观者姿态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捕获了读者的心。这是作者创作技巧的集中展示,也是自我创作经验的进一步重复。似曾相识的人物、主题、故事以及读者早已习惯的笔法、文风、叙事腔调、宿命感,让读者继续领略“严式”风格的魅力。 《芳华》讲述了在西南某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情感萌发与变幻无常的人生命运。青春期的躁动、生命的本真状态、战争的背景、复杂的人性、历史的诡异、宿命的无常在这里交织碰撞。刘峰、何小曼、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人情感缠绕、互相交织,因为种种在后文一一揭秘的机缘巧合,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却都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芳华》涵盖了严歌苓的青春期与成长期,她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经历,笔端蕴含了复杂的情感,文本也就有了多重意味。 首先,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小说,小说题目原为《你触摸了我》,回应全篇最重要的“触摸事件”,这是典型的青春期躁动的表现,后改成《芳华》则更突显主旨,“芳华”就是隐喻青春岁月。作者与叙述者在作品里构成了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关系,重新呈现了那个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暧昧、情书、从众、攻击、自卑等等都是青春骚动与青春期隐秘心理的直接表达。 作者用萧穗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开篇直抒胸臆,回忆“那段被糟蹋的青春,整整八年的青春”,这是当下创作的主要母题之一,大量的青春小说、青春电影、青春电视剧、青春歌曲拨动着人们的那根青春之弦,随着律动跳一支青春圆舞曲。这部作品不无迎合之意,题材的选择正是如此,过去的历史成为作家们共同的母题。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抑或是电影,都由青春书写滑向中年怀旧。这与作家的年纪有关,中年写作或者晚年风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这些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就出现了中年写作和晚年风格。 从军经历伴随了严歌苓整个的青春年华,这段经历也被她反复书写。《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等作品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芳华》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从军经历使得作者对军旅生活充满了怀旧。“那是三十多年前了”,倒序手法拉开了怀旧的序幕。小说的时间跨度四十年,这漫长的时间既是物理的时间,更是主观的历史怀旧,加上后面的相关情节,很 ——评严歌苓《芳华》 多的解密、释怀、患癌症、去世等等,都是逝去的历史,是值得祭奠的青春,更是值得怀念的人生。小说的后半部分,跨度飞跃了四十年。四十年过后,原谅了背叛、公开了秘密、逝去了故人,青春的爱情整体散场,婚姻也全部宣告失败。一切归于沉寂,但沉寂之后,仍然值得怀念。 除了青春怀旧,严歌苓的写作涉及很多宏大的主题,战争是其中之一。她的多部作品涉及到战争书写,《金陵十三钗》《毕业歌》都与战争相关。当下战争书写整体而言是从正面战场描写转向战争中的人与情的书写。将人物的命运放置在战争的背景之下进行展现,很多时候战争只是作为影子和陪衬而存在。范稳的《吾血吾土》展现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中颠沛,书写一位老兵七十年的命运流离,战争是人物命运的楔子。葛亮的《北鸢》从侧面书写战争,将人物放置在大的背景之中,展现其命运的纠葛。赵本夫的《天漏邑》中的主要线索是民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爱恨情仇。张翎的《劳燕》以战争为切口书写女性命运,而范稳的《重庆之眼》则直接书写“重庆大轰炸”。战争题材可谓成熟作家寻求突破的权宜策略。 《芳华》中越南战争也像影子一样存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芳华》从侧面写到了战争,战争书写与人性反思结合在一起。在小说中,人性是关键词之一,叙述者甚至搬出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论述,这种对人性的着力是反思性的。尤其是小说中写到何小曼的丈夫牺牲的原因是因劣质的武器,看似闲笔,却越发凸显发国难财的人性之恶。通过人性的扭曲更加凸显了历史的荒诞之感。严歌苓早几年的《金陵十三钗》也是在战争的背景中来思索人性。作品将视角聚焦在风尘女子这一特殊对象上,通过她们救人的举动来展现极端环境中人性闪光的一面。这样的人性描写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警示意义,那就是极端环境中人性善的流露与当代社会人性之不善的对比。当然,战争书写不可避免滑入一种写作策略,尤其是一些成熟的作家,比如张翎、严歌苓,在写作成熟之后,会对新的创作题材进行开掘,而战争这样的宏大题材自然成为可选项。当代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普遍盛行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文学创作也被削平了深度,而战争的描写则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让文学再度具有介入性,以此弥补深度不足的缺陷。此外,面对影视剧虚无化、戏谑化、娱乐化战争的现状,文学更应该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来,有深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才更显珍贵。 最后来谈谈严歌苓的自我复制及其呈现出来的匠气,这是任何成熟作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作家创作成熟,风格定型,很难做到不去自我重复。作为好莱坞职业编剧,发表数十部长篇小说的严歌苓,已经能够驾驭任何样式的作品,并且不断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她可谓小说创作集大成者,技巧炉火纯青,到了《芳华》中,几乎能用的技巧全用上了,元小说技巧、情感的节制、故事的编排、人物的宿命感等等。小说情节很多都似曾相识,如《芳华》的三角恋,刘峰喜欢林丁丁,而何小曼又爱着刘峰。刘峰的爱耗尽了他,而何小曼的爱,也耗尽了她,这样的情节《毕业歌》中也有。其他的复制也比比皆是,舞男的角色在《毕业歌》中也出现过,在《上海舞男》中则成为主要书写对象。小说成为互文书写,随意抽调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重组。《芳华》与《灰舞鞋》也有相似之处,如关于人物之一的何小曼:“我不止一次地写何小曼这个人物,但从来没有写好过。这一次我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她。我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我照例给起个新名字,叫她何小曼……”另外,怀旧体文风、绝望的结尾等等都是她的典型标签。 情感的节制也是技高一筹的表现,零度叙事风格多少让小说有些触碰人心的东西。但是正是这种冷峻的叙事,成为另一种煽情技巧,让读者不得不为之流泪,何小曼的不离不弃,刘峰去世后传来的那条短信,都是容易让人动容的情节。此外,小说还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以及宏大主题的色彩,对历史事件的冷峻叙述中有对荒诞本身的无声反抗。作者以介入的姿态进入小说,小说中不少地方刻意对历史事件和特殊的事件节点进行回望,不露声色中完成历史评判的任务。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陷入一种道德的说教,夹叙夹议的部分冲谈了小说本身的意境。 总的来看,严歌苓相当高产,仅从近几年来看,相继出版《陆犯焉识》《霜降》《毕业歌》《补玉山居》《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床畔》《舞男》等小说。不过这次她试图突破自己,选择战争作为背景,以自传体的模式来进行怀旧,展现出作者老到的叙述,在行文中依旧收放自如。此外,严歌苓的小说多与影视相关,小说追求画面感与视觉效应,甚至不乏影视脚本的路子,这是当代文坛的共同面相。小说沦为影视脚本,缺乏必要的磨练,随着稿费的提升、版权的规范、影视改编的高利诱惑,使得大量的人加入这一行业,作品喷涌爆发式出版,反而使得文学有高原无高峰,有产量没质量,很少有流传下来的作品。而那些大部头的文学巨制,一定是用生命写就、用时间积淀而成。《红楼梦》《尤利西斯》等哪一部不是耗时多年的作品呢?再看看当代的中国文坛,长篇小说家一年一部甚至是几部长篇似乎已不是什么诧事,有了资本和人脉,作品一出来,各种评论家为之造势,研讨会随即上马,而作品的价值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作家的脚步也许到了需要放慢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