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童程东:为了不再蒙尘的鲜花——评王学海长诗《神奇的挪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童程东 参加讨论


    长诗切忌小题大做,拉长篇幅,内容平庸,平冗散缓,没有任何曲折变化,起伏开合。然而,读王学海的长诗《神奇的挪动》 ,始终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百转千回,由弱渐强,犹如钱塘江的潮水,最后汇成巨大的洪流。诗作沉郁顿挫,张弛有度,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宏大凝练的结构
    诗歌,应该讲究结构美的经营。 《神奇的挪动》这首长诗的形式,吸取了国外自由体的优点,也融合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特性,体现着自由体的民族化。然而,诗歌自由而不散乱,始终有某种“规律”使其统一。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全诗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长征途中红军英勇事迹的闪回式叙述,国际上著名人物对长征的评述,诗人个性化的抒怀。这三个部分并非按照传统诗歌的时空线索展开,而是交融在一起,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立体型复合式结构特点。全诗总共222行,每一节都力求在节奏变化中保持和谐。在抑扬顿挫中回复往返,音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再从诗歌的小结构上看,诗人采取了转折顿挫的手法,从而使诗句凝练,情感浓郁,诗意盎然。
    作为长诗的开端,诗人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从红军战士行军的一个细节入笔,从而拉开了长诗的帷幕。如果把整首长诗看作一条长河,那么第一节诗句就是源头。前面两句“你每根脚趾的挪动/都有一颗星在当空跳跃” ,采用了诗经传统的“比兴”手法,开篇营造了一种“高原态势” 。当读者认为诗人将高亢激昂地直抒胸臆时,谁知他笔锋一转“那是一个泥泞的中国” ,读者心里一沉,红军长征途中不知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诗人又宏开一笔“惟有穿草鞋的脚/才能把泥丸/走成铁弹” 。这一转,又把情感的基调变得昂扬起来。我们仔细观察,诗人在这里设置了两个转折,从而获得了“沉郁顿挫”的表达效果。纵观全诗,转折顿挫的结构在很多章节里都有所呈现。
    修辞的陌生化效果
    隐喻是诗歌基本的表现手段,诗人大量使用,而且用得自然自如,真切可感。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些采用了陌生化手法的奇妙隐喻,把性质相差很远的意象并置,造成一种新奇贴切的艺术效果。
    比如诗人在第3节中引用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的话语:
    “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一次坚韧不拔的惊人业绩” /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他的惊叹,让世界历史充血诗人的引用恰到好处,之后,诗人的抒情更见功力,“他的惊叹,让世界历史充血” 。诗句的原意是蒙哥马利的评述震动了世界,但是诗人用了“充血”这个拟人化的词汇,形成了一种新的隐喻,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所谓诗无达诂,结尾的诗句还蕴藏着很深的寓意,寓意是什么?诗人并未说出。每一个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诗人留下创造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和诠释。最后两节是诗人的自我观照和心理剖析,结尾两句呼喊一种由衷的赞美和渴望之情。在运用隐喻中,诗人又十分注意修辞的前提作用。诗人在这首长诗的修辞上作出了重要的探索,我们知道,修辞是诗能够在日常言语的实际表意功能之外获得多重意义和悠远韵味的重要方式。诗人让《神奇的挪动》回到日常口语的本真鸣唱,语言流畅自然,绵延不绝,犹如阳光映照水面。诗人告别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重叠之风,但并不放弃诗歌意象的塑造和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只不过这些修辞已经脱胎换骨,铅华洗尽,推陈出新,展现出清新刚健的诗风。
    博大深沉的现实情怀
    读《神奇的挪动》 ,如同经历了一场宏大的生命礼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诗人穆旦的《赞美》 。
    《神奇的挪动》是王学海先生在纪念建党95周年期间创作的抒情长诗。诗歌同样以“赞美”为主题,以“红军长征精神”作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深度剖析了红军伟大的人格力量,对当下作出了针对性的批判,也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
    诗人在诗作的首尾两次提到“蒙尘” ,犹如羚羊挂角,让人揣摩到他那一颗敏感而又博大的心灵。相信只要诗歌流传的地方,正义和阳光总会普照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用他博大深沉的胸怀在歌唱。他在艺术表现上还采用了象征手法,诗人在字面上是歌唱长征,实际上是赞美中华民族的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诗人王学海的诗作正是表达了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把握住了中华数千年来的文化之根。
    总之, 《神奇的挪动》是一首热情澎湃,气势磅礴,叙事中具有严密的结构,把浓烈的感情和故事有机融合着,把抒情性和叙事性巧妙地结合着的佳作。全诗的艺术风格质朴明朗,语言自然而有力度。特别是很多排比句式的运用,一贯到底,为诗歌增添了酣畅的活动感,增强了语势,犹如钱江大潮,际天而来,最终形成排山倒海的气韵,把革命历史的悲壮和诗人的情怀发挥到了极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