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鹏程:以思想和爱意为犁铧的垦荒者——评安黎新编散文集《耳旁的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王鹏程 参加讨论


    散文是一种平易近人的文体,它自由随意、和蔼可亲,讲求感情的真诚,追求生命的本真。真诚坦率、去私去蔽的散文,常能将心灵与时代交互振动,能将作者的文化人格和精神气象融合其中,形成元气淋漓、任天而动的叙事境界和文学个性,透出沛然莫御的生命底气。
    散文也是一种极易琐碎化、平庸化和犬儒化的文体。它极易沦为家长里短的记录,阿猫阿狗的逗趣,花草美食的赏玩,导致担当的缺失和精神的休眠。我并不反对世俗化的生活散文,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世俗之中。但当下四处开花的充满“烟火气”的杂碎鸡汤,无疑会遮蔽我们思维的火焰,熏伤时代的精神视力。还有另一类散文——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的写作,作者多为某一领域的大家、名家。他们博雅贯通,思想敏锐,针对某一话题侃侃而谈,四两拨千斤,能将体验与理性、情趣与品位自然呈现。如今很少有这样的作者,但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依然兴致未艾。其中大多为东施效颦式的学究式写作,炫耀知识、堆砌材料,食而不化;篇幅如同懒婆娘的裹脚布,无所限制;缺乏情趣和品位,缺乏文学性;观念陈腐落后,缺乏现代气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最严重的是精神追求和诗意品质的严重流失。还好,我们还有一些像安黎这样的散文家,有这样属于“别一世界”的散文写作。
    精确与简洁是散文的首要美质。如普希金言,散文所要求的是思想,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安黎的散文立象尽意,自然成文,思想如同无声的泉眼汩汩流出。他以真实为基点,以思想为犁铧,寻绎中国历史的脉络,关注芸芸众生的灵魂,注目纷纭杂乱的当下,穿透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种种捆绑和束缚,质朴而又炽热,沉痛而又深刻。这种精神的勃郁、坦然的担当和嶙峋的风骨在当下的文坛,已成为绝对稀缺的文学品性。他执着于个人经验,确立了自己散文独立的话语姿态;他的散文自由舒展,富于质感,经过思想的过滤和感情的浸润,饱含启蒙意识和精神含量,浸透因爱而生的痛切。在他看来,城墙“表象上的雄霸、壮观、不可一世”,“遮掩不了内心的纠结、战栗与虚空”(《关垭子》);“无论战争的目标何等冠冕堂皇,无论怎样为战争梳妆打扮,但战争本质上的青面獠牙,却无法遮掩”,并由此谴责“所有的杀戮”、“所有的战争”(《人之墓》)。诸如此类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五四启蒙精神的血肉联系。
    安黎的散文远离文坛的热闹和喧哗。他关注具体的生命个体,关注具体生命里的精神。他将同情和悲悯引向内心,把人和事物内在的逻辑拓展到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之中,用真诚的思考去梳理其中繁复的悖论关系,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心灵的缠绕、纠结、撞击与焦灼。他笔下有贫穷而万人敬仰的县委书记(《一个人远去的背影》),有诚实而屡遭欺骗以至致死的包工头子(《一个老实人的生与死》),有台湾社会现实和道德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台湾的里子与面子》等),有对汶川灾民心灵的同情与悲悯(《路过汶川》),有在城墙脚下招揽顾客的理发师(《城墙下的理发师》),有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独特解析(《开不起的“玩笑”》)……在他这里,“万事热心成浩叹,一樽撩眼怕长迷”,散文已不是通常我们所谓的文类,而是同理解、宽容、怜爱、悲悯、自审,以及对人的痛感、命运、价值等紧紧粘黏,成为他生命本身,成为同他日常生活、思想镜像、写作气质和人格追求融汇的文学存在和精神现象。
    陈忠实先生曾言:在西安后起的作家里,安黎是真正有实力的一位。读过安黎散文就会明白,陈忠实先生的这个评价绝对不是客套的恭维,而是对一个后起之秀的客观评价和高度认可。安黎的散文返归生命的本真,以良知、独立、勇气、悲悯、同情等为关键词,以思想和爱意为犁铧,踽踽开垦荒芜的原野和板结的心灵。这种写作,在当下散文界,绝对是独特的“这一个”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