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读书的话题,有人曾做了如是精辟解读:“因为读了些书,所以教书;因为教书,所以要读书。”教师需要多读书固然没有任何争议,但究竟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对直接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有用”书籍情有独钟,但以笔者个人经历来说,倒觉得有时那些“无用”之书可能更具价值。尤其是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必读书。因为,品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修心养性、涤荡灵魂,进而凭借自身的修养熏陶引导学生的心灵。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鉴于此,笔者特推荐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南怀瑾全集》。 记得念初中时,“为什么要读书?人为什么活着?”之类颇为奇怪的问题就会莫名其妙地冒出来,不时冲击着尚处于懵懂之中的我。进入高中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对繁重学业负担的严重抵触,更激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然而当时,既缺乏人生阅历的积淀,也没有人能予以有效引导,闭门造车式的探究当然毫无头绪,只能是在辗转难眠的煎熬中苦苦支撑着熬过迷茫的岁月。 跨入大学校门,骤然减轻的学习压力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我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与高中的严格管制相比,自由轻松的大学有着天壤之别。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疯狂地借阅着各种小说,高中时期被长久压抑的欲望终于得到了尽情释放。然而,自由自在地徜徉了几个月之后,获得“解放”的欣喜激动渐渐淡去,总觉得内心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又滋生了似曾相识的些许迷茫感。 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终于发生了令我铭记终生的时刻:在校园附近一家小书店淘了N次宝之后,触目所及都是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书,百无聊赖的我抱着姑且一翻的态度随手抽出了一本“南怀仁”写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此前无数次扫描到这本书时,我都觉得作为一位康熙时期来华传教的比利时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有限,根本不值得一读。翻开封面之后,才蓦然发现,原来我一直将“南怀瑾”看成了“南怀仁”。一字之差,却是天地之别。拜读之后,更是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方专门为自己准备的新天地。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传统文化典籍也可以像经典小说那般引人入胜,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先生的著作大都是讲课实录的辑录整理,基本上还原了先生的风貌神韵。诚然,与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掉书袋式的高头讲章相比,显得不够专业和严谨,但也正因如此特别亲切近人,犹如在耳边娓娓道来一般,字字句句,直扣心扉。先生的讲述,完全已臻“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至高境界,令人如饮甘露、爱不释手,犹如翻阅经典的文学作品一般,真正体会到古人何以发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感慨。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拜读《论语别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直指人心,给我一种触电般的震撼,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收入先生全集中的作品,大多被我反复阅读十次以上,每读一次,都会仔细揣摩体会,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可以说,先生的著作成了我学习传统文化的敲门砖,令我有幸一窥其中堂奥。原本艰深难懂的文辞章句,经过先生一番轻松活泼的解读之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恬淡、慈悲、自在、豁达、谦卑等精髓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先生身上所呈现的睿智慈祥的长者风范,令我有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强烈感触。正是先生所阐发的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学会深入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进而摆正心态,放下偏执,追寻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生活。现在想来,当年因不能明白人生意义而陷于极度痛苦迷惘的我,如果不是先生著作的滋润引导,真不知自己将魂归何处! 先生的大家风范,更是“师”者的最高境界,指引着我如何教书育人。毫不夸张地说,《南怀瑾全集》虽然不是教育著作,但绝非任何教育类书籍可以比拟。先生虽从未专门讲述教育问题,但在随意挥洒之间却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一言以蔽之,直指人心便是最深层次的教育。与之相比,我们所推崇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很多时候可能只是误人子弟而已。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于我辈忝列教坛者,先生之书怎可不看!(作者:胡欣红,系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3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