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却咏梅 参加讨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  
    《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熊光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在江西南昌,有一个被当地政府命名为“教授村”的村子——岗上镇月池村,一百多年来,村里的熊氏家族因办教育而久负盛名。熊氏先贤熊育锡、熊元锷曾拜严复为师,推行严复的教育主张,首先在江西办起了新式学堂,后改名为心远中学,成为了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后来又追随严复先生参与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办学工作。熊氏先辈与中国著名知识分子陈三立、叶企孙、吴宓、吴有训、陈寅恪、胡先骕等关系密切、情深意长,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另外,著名历史人物如程孝刚、邹韬奋、曾天宇、袁玉冰、方志敏、张国焘等都与熊氏家族创办的心远学校密切联系在一起。家族子弟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例如:曾经在美国参与创办中国科学社的熊正理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背后的英雄熊大缜、我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之父”熊大仁教授以及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等等。小小的月池村涌现出中科院院士、解放军上将、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三百多名,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村”、“人才村”。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记录的正是熊氏家族百年树人的艰苦历程。该书以家族为线索,串联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大历史节点,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历史的面貌。本书作者熊光炯就是月池“教授村”人,他对熊氏家族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以往的纪实文学大多只是讲述个人的历史,或者只是记录历史的局部。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来展现整个历史发展,可以说是纪实文学的一个新的思路。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非常赞同,她认为,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在经历了200年的沉沦、100年的挣扎抗争之后,重生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时候,书写历史好像变得如此急迫和必要。熊光炯找到了非常恰当的路径,就是用家族的历史,用血脉的繁衍流传,用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代代相承,自然地串联起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乃至更久远的历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看到该书想到两句话,一个是耕读为本,另一个是诗礼传家。中国人的文化中,农业社会怎么把自己的文明传播下来,把文化历史记忆传播下来,就是靠教育的力量,靠人格的养成。中国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还有人格和精神的养成,所以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精神,中国人代代相传,它其实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熊氏家族的历史,在追溯怎样把诗礼传家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制度、新的国民教育体制相结合这一点上,作出了很多贡献。
    教育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的,只有心存高远的人,未来的路才会走得很远很远。“心远”一词是意味深长的,一百多年,也许已经相当久远了,但是它并没有随着历史云烟飘逝,而仍然生机勃勃地活在当下。作者熊光炯不是为一个家族树碑立传,而是为我们的民族立此存照。一个民族只有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它的眼睛才能看到人类文明的光芒,这个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中国的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教育积弊难除,入园难、升学难、教育腐败、教育公平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教育理念和本质问题上。那么,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与教育的本质正在渐行渐远?我们不妨阅读《心远》,回到现代教育的起点,看看教育的真实面貌应该是什么样的,该书的出版对于当下的教育危机具有警示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