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见“物”更见“人”的古瓷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薛德震 参加讨论

    收到方鸣赠我和杨瑾的《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我为它装帧的精致高雅而赞美,爱不释手,并立即开始阅读。我当即给方鸣打电话告诉他我的第一感觉,并对他说,你对古瓷的研究是如此的深邃和高雅,境界之高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方鸣在序言的开头引用明代文人文震亨的话,批评当时许多人并不会欣赏瓷器之美,而仅仅关注其真伪;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耳代目听别人所言;不是去认识器物的优劣,而只是要知其贵贱。方鸣以此针砭时弊,亮明自己藏瓷赏瓷、论瓷说瓷纯真洁净的心迹。
    这本书是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间,见缝插针,利用点滴时间在手机上写成的。方鸣研究和叙说古瓷,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开辟了新的路径,攀登新的境界。古瓷,无论是一件精美的、完整的器件,还是一块残片,在方鸣的心中、笔下,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是有灵性的精灵。所以,方鸣呈现给人们的不是一个个无生无息的死的物件,而是可以同现代人类进行心灵沟通和对话的。无论是古瓷的用料、釉彩、光泽、质感、形制,窑工们烧制的技艺、窑火的火候和辛勤的劳作,还是古瓷上的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一草一木都有灵性,有情感,给人们传递着历史的、民族的、人文的、心灵的信息;不仅可以听到历史发展进步的脚步声,获得科学的、历史的、文化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可以得到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升华、心灵的净化。这可不是一般人随便能做到的,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方鸣是以情人的情感、诗人的美文、哲人的睿智,而且是三者形神俱备之笔在叙说古瓷。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中肯的。作者在古瓷这个精灵的身上实现了史、诗、思三者的融合,体现了作者在这三个方面功底之深厚。
    古瓷记录、保存、传递了大量的历史、科技、文化信息和知识,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属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烧制瓷器的技艺、工艺,一是属于人文层面的文化、艺术成果。我国研究陶瓷史的学术成果既高深又丰富,其内容也都包涵了这两个层面。中国制陶制瓷的技艺、工艺的确是非常高超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令人惊叹。但是,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科学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我说方鸣对古瓷的研究和叙说在学术上也开辟了新的路径,攀登了新境界,主要是说,他在前人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虽然也有科技层面的技艺、工艺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人文层面。通过对历朝历代古瓷的赏析所凸显的是中国人的心灵之美、精神之美。所以,方鸣的这本书可读性更强,对现代人的震撼力、穿透力、感染力更强,可以更多地引起人的共赏共鸣。这是方鸣新贡献值得重视的方面。
    这本书的书名叫《古瓷的心灵史》,任何古瓷都是由人制作的,都是人的创造,人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际上是中国古瓷人的心灵史。通过对古瓷人的心灵描述和再现,所折射的恰恰是China—中国的心灵史—中国人的心灵史—中国人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方鸣收藏古瓷、观赏古瓷、研究古瓷、诉说古瓷,而且亲手进行古瓷的考古发掘。他对河北磁州古窑址进行过一次探访,他在第七篇《观台赋》中是这样记述的:“弓身弯腰,低头搜寻,我从泥土中拣起一片残瓷片,见上面绘有一笔褐彩,似是一件画作的残笔,虽然主要部分均已缺失,但一笔之间依然保留了生命的痕迹与文明的信息,令我陷入沉思,古磁州人擅长在刷白的瓷胎上做画,将山水、人物、虫鸟、花卉以民间的写意笔法绘出,掀开了中国瓷器史的彩绘之篇,前引了青花和五彩瓷之滥觞。”通过一小片残瓷上的一小笔彩绘,却写出了一段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传递了生命的痕迹与文明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历朝历代从皇帝、古瓷的所有使用者、观赏者到设计、制作、烧制的艺术家、烧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主体人群给人们留下的。方鸣通过古瓷这个物质载体,给人们呈现了历史上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世界,复活了历史。通过“物”,看到的恰恰是“人”的生命活动。读方鸣的书,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千万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人”这个主体,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忽视、轻视的。方鸣对古窑址的探访,如同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短短三四百字,包含了大量关于古瓷的信息和知识,人们从十万言的整本书中会获得怎样的美的享受,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那便是“三小”:开本小、图片小、字体小,老年人阅读比较费劲。书名的用色同封面的底色太靠近,不醒目。
    《曾是洛阳花下客——古瓷的心灵史》,方鸣著,东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