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在今天的中国多如牛毛的论坛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声音,我听着想流泪。”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在听完留守儿童夏雪静讲述自己热爱读书的故事后深情地说,童年需要阅读,贫穷的童年更需要阅读。当贫穷的童年拥有童话、拥有儿童文学的时候,她身边贫穷的爷爷奶奶脸上和心里都会荡漾起笑容。如果我们不能把童话和美好的文学带给童年,带给这些心里面充满了渴望的孩子,那是我们的罪过。 捐钱、捐书、更要“捐观念”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儿童阅读和教育均衡”,来自教育界、创作界、心理学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学校、公共图书馆、社区的教师、家长和读者等500多人,共同就童年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如何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和偏远学校开展阅读、如何给一双双渴望阅读的眼睛带去希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有的人虽然很贫困,但经过书的滋养精神上是富有的;而有的人很富有,精神世界实际上是很贫穷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展示了2008年全球人均阅读图书量的统计数字,指出我国和一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2008年,以色列人均阅读65本书,日本是40本书,韩国超过了10本书,而中国是5本书,这5本书中还包括教科书。“如果一个孩子仅仅吃母乳,到两三岁以后,恐怕就发育不良了。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只读教科书,就相当于仅仅吃母乳,精神上也一样发育不良,这就需要其他的书籍来滋养。”在朱永新看来,童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价值,我们可能远远没有发现。他认为,应该在中小学时期阅读那些最伟大的著作,如果这个阶段人的精神是缺失的、人的阅读生活是单调的、贫瘠的,那么他一生将终究无法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把那些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朱永新强调:“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去养成阅读的习惯。” 台湾台东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文宝在介绍台湾地区是如何帮助弱势儿童进行阅读时感慨道:“很多地方把捐过来的书锁起来不让孩子阅读,怕丢或者怕被损坏,因为怕万一上级来检查就麻烦了。认为有没有阅读不重要,书丢了是个大问题,这完全是一个错误观念。其实孩子都很爱读书,最该受教育的应该是大人。”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不能只捐钱、捐书、捐教室,还要“捐观念”。“我看到很多学校的做法很奇怪:给了孩子很多书,但是老师自己却不读书。”朱永新认为,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