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追随与超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朱永新 参加讨论

    追随与超越 
    ——读《巨人肩上的舞蹈——李镇西评传》 
    初看邓碧清先生《巨人肩上的舞蹈——李镇西评传》,我有些惊愕:这个镇西怎么就有“传记”了? 
    细读全书,完全释然。这是一个“意外”出生的“婴儿”。它原本是应大型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人物卷之邀而撰写的书籍,因为丛书“泥牛入海无消息”,只能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单独出版。所以,这本书其实是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是为了记录他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路历程和行动实践而撰写的。 
    在镇西的教育词典中,追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我去过镇西担任校长的学校,在校园里有“苏园”“陶园”和“新园”。苏园,表示镇西希望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充满童心、真诚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家。陶园,表示镇西希望追随陶行知,做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平民教育家。新园,表示镇西希望追随新教育,做一个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人。 
    这本书,集中呈现了镇西的第一个追随: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做人,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和校长。 
    初为人师的李镇西,有着所有老师的梦想与追求,也有着所有老师的痛苦与彷徨、迷茫与挣扎。他曾经“收拾”过自己的学生,甚至亲手打过学生,罚站过学生。正是这个时候,他“遇上”了苏霍姆林斯基。一本薄薄的《要相信孩子》,打开了他通向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门。从此,《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育人三部曲》《关于人的思考》《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一部部著作,成为他的案头常备书。他说自己80年代开始就是“追星族”,但不是追的歌星影星,而是教育之星苏霍姆林斯基。他几乎读完了能够找到的所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为了“追星”,他还专门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学校“朝圣”。 
    镇西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眼中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拥有自由舒展的心灵并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其实,每一个与镇西相处过的人,特别是那些与镇西一起工作过的人,也对镇西有着同样的感受。难怪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亲笔给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亲爱的李,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镇西追的另外一个“星”,就是陶行知先生。在他担任校长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通往教学大楼的阶梯旁,有一块大理石。石头上有一篇镇西的文章《我也有一个梦想》。其中说道:“我特别敬仰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把这句话作为我的教育信念。让学生成为自己崇拜的人,这是我的梦想!”他曾经告诉我,他也几乎通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所有著作,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成为他办学的思想基础。他在接受“四川在线”记者采访时曾经说:“平民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方向,通俗地说,平民教育就是对大众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教育,一句话,就是让人人都得到教育的权利。”在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中,镇西再次强调,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平民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 
    镇西追的第三个“星”,就是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2000年发端于苏州的一项民间教育改革,镇西直接参与了实验的理论建设与行动实践,2002年新教育实验的网站“教育在线”,就是他直接参与创建的,他担任了第一任总版主。镇西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深化细化实化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举措。他曾经这样告诉老师:“新教育实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抒情’......作为人的丰富多彩而且细腻柔软的心灵世界正在渐渐远离我们,我们正在向诗情画意告别。而新教育正是要给孩子一个饱满的充盈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童年和诗相伴。” 
    2015年,由于年龄的原因,镇西离开了校长的岗位,担任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办公室的主任,更加具体地负责区域新教育实验工作。他每天在实验学校之间穿梭,发现先进典型,言说榜样故事。在镇西的教育生涯中,超越,是一个攀登的结果。追随,是为了超越。 
    镇西的教育人生,的确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的舞蹈”。他追随“巨人”,同时又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他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和校长,他是陶行知“平民教育”的践行者,但是他又不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陶行知,他是李镇西,一个中国的优秀教师。他的话语体系、他的行为方式、他的成长路径,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今年5月初,成都武侯实验区举行新教育开放周,我再次去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学校,再次观看“苏园”“陶园”和“新园”,也看到了一个新的景点,那是一个小巧美丽的八角亭。李镇西告诉我,亭子下面埋有三个神秘的罐子,分别是给未来的师生在50年校庆和百年校庆时打开的。其中有一封他写给2103年的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信。信的末尾这样写道: 
    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但当我们的生命流淌进武侯实验中学的时候,我们给学校留下了什么?这是世世代代武侯中学的师生永恒的思考。我的回答是,给学校的未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回忆。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我在岁月深处注视着你们。 
    镇西正是这样一个始终面向未来的人。在这本书的封四,印着他的一句名言:“我经常想的问题是,我把怎样的公民奉献给未来的中国。” 
    向着未来,就要不断超越,超越自己崇拜的人,超越自己,这,就是“巨人肩上的舞蹈”。期待镇西的教育之舞,能够鼓舞更多人站到巨人肩上。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9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