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有“家园”“故土”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一方人与一方土的关系。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认为,自然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从大的环境来看,古今城市所在自然环境虽有变化,但其空间依旧。古今是在同一空间中进行人居创造,那么数千年来历史先贤观察、体悟、经营、建设人居环境的“心”,无论如何不能被今天的建设所忽视,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能在世界立足的历史根基和文化灵魂。在他看来,“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美学,不仅在于对一些历史名城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发扬东方城市的蕴藏,将东方固有的蕴藏加以发掘,加以刮垢磨光,进行新的创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树声编著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以历史文献和古代城市图的研究为基础,专业、翔实地挖掘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的经验,引发了业内专家学者再一次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讨论,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座谈会上了解到的,该座谈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在北京主办。 “这本书的主要用心之处在于做‘寻找’和‘发现’的工作。”王树声介绍,该书涉及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1400余个城市,借鉴古人“左图右史”的传统,重视从“图”和“文”两个方面展示每座城市的规划经验与智慧,共采集各类历史文献3000余部,收录与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有关的城市图3500余幅,整理研究城市规划经验3700余条。所谓“图”,就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境图、城图、形胜图、八景图、石刻图等图中选取能够代表城市规划与营造特点的城市人居图。所谓“文”,就是从历史文献中挖掘出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经验,或称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典思想和方法。 已是94岁高龄的吴良镛拄着拐仗步履蹒跚,但依然精神矍烁地参加了整场研讨会。在他看来,这项工程的特色在于它秉承人居科学的思想,以地方志的经典为基础,选择精辟的图典对相关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加以分析和小结,凸显不同城市的山河地貌、历史人文之特色,纲举目张,眉目清晰,图文并茂,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王树声坦言,目前学生们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理解还有些僵化,规划设计实践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很重要,教师的责任很关键。 “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王树声说,“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一定要融合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规划传统,并结合新时代需求和国际规划成就进行整体的创造,真正让我们的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教育报记者 却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6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