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顾小平:接地气的作品是时代的印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顾小平 参加讨论


    非常敬重叶圣陶先生的人品,读他的作品,找不到惊人的事,然而却总能找到时代的印记,他的作品正如他的人品一样,内涵充实坚定而外表温婉节制。
    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以他当年生活过的甪直埠头为背景,“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者的几顶旧毡帽上。”
    作家描写的是那个时代由最平凡人物组成的最平凡生活图景,写的也是戴“旧毡帽”的小人物,线索单纯,进展自然,交代分明,时空和空间的切割、转换,都比较完整。小说中的场景十分地接地气,就在我们的日常里,“乡亲们摆出了刚沽的一点酒,刚买的一点肉,以及咸菜、豆腐汤之类,相识的不相识的一杯酒落肚便都成了同命运的弟兄,满肚子怨愤和着酒气开始宣泄起来”。
    与现代派小说琐细、凌乱的剪辑时空,或注重流动变化的结构形式明显不同,读叶圣陶的小说,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就是小说虽然不安排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布局,不编织曲折离奇、出乎常理常情的故事,都是从生活场景中撷取的一朵朵细小的浪花,好像就在我们身边,显示了生活的必然性,又很合乎生活逻辑。但就是这些生活中被人们忽略了的场景,经过作家的加工后,令人回味无穷。
    米行粜米、街市购物、船头议论,三个相连的场面,构成一个极其平常却又动魄惊心的故事,揭示出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最严重的问题——丰收成灾,谷贱伤农。外洋大轮船源源不断运到中国倾销的洋米洋面,当局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无穷无尽的捐税,田主敲骨吸髓,奸诈的米行老板……重重枷锁联成一气,道道难关横亘面前,把农民面前的生路完全堵死。越是丰收,越是艰难,越是出力死干,越是山穷水尽。这是严酷的现实,迫使不想束手待毙的农民,纷纷走上逃难、抢米、流落城市街头的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最根本的命脉,这种“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竟在全国各地市镇上普遍表演,丰收成灾这种畸形的现象变得平常而不鲜见。叶圣陶就是通过这篇小说,把当时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醒目地提了出来,敲响了社会动乱、国将不国的警钟。
    如今的万盛米行已开发成古镇的一个景点,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里面还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面挂着“万商云集”的牌子,墙上贴着《多收了三五斗》的全文。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是同时,茅盾写下了《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叶紫推出了《丰收》及其续篇《火》。前者以更广阔的画面、更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杭嘉湖一带鱼米之乡的蚕农,在天灾人祸之下走向破产和抗争的过程;后者有逼真的生活场景,也是取材于平凡的人物、平凡的话语,表现同一种时代的主题,因丰收而破产、因破产而造反的真实情景。
    这三种小说,分别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描写了不同个性的农民走向共同的破产道路,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像浓郁的油画,有的像明快的水粉画,有的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有的刻画了命运群体,但却不约而同地开掘、表现了同一主题。这说明作家们关注现实问题的共同追求与艺术旨趣,也反映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作品,仍然被人们传读,仍然是小说中的精品。叶圣陶、茅盾、叶紫的这一组小说,以共同的主题构成上世纪30年代小说界引人注目的现象,皆因是接地气的时代作品,小说反映的是时代大问题。
    (选自顾小平博客 http://blog.news365.com.cn/wenxue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