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评点批评的当代“回归”与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单小曦 参加讨论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就当下的文艺批评实践而言,在充分借用、化用甚至滥用西方话语体系之外,中国古代文论中占主导的体悟式、感怀式、评点式等传统批评样式的价值越发受到学界的热衷与重视。6月20日,本版刊发文章《问诊文学批评的现状与格局》,作者倡议有必要“转向古代那种具有审美式、情感式、经验式、个性化又处处彰显‘阅读主体’的丰富的生命体验阅读模式”。当前,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评价方式有了新的变迁,“传统”是否拥有充沛的适应力?是否依然强劲有效?需要实现怎样的转化、完善与革新?本版从今日起开辟专栏,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探讨与争鸣,敬请关注。
    评点批评本是流行于中国唐宋元明清的一种古代文学批评模式。清末民初,随着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评点批评因无法适应新的批评要求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复兴、新媒介语境、现代学院批评遭遇危机等文化背景,似乎为评点批评提供了“回归”的契机。评点批评重建的呼声不断在学界响起,各式被称作当代评点的批评实践纷纷登场。评点批评的当代“回归”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一
    今天,评点实践已是呈现在印刷和网络两大媒介场景中需要正视的文学批评现象。在印刷媒介场景中,出版作品评点本成为了文学出版的一种新业态。其中两种具体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古代文学名著的当代再评点。比如仅《红楼梦》,目前就已有梁归智、王志武、冯其庸、王蒙、张俊等各家当代评点本出版。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高晓声评点《三言精华》、陈美林评点《儒林外史》也是这类评点的突出代表。二是现、当代文学作品评点。如吴中杰评点鲁迅作品、子通评点张爱玲《十八春》、冯其庸等评点《金庸武侠全集》、雷达评点陈忠实《白鹿原》等。当代作家作品的评点本,仅贾平凹作品就陆续出版了孙见喜评点《浮躁》、费秉勋评点《白夜》、肖云儒评点《高老庄》、穆涛评点《土门》,还有张炜、格非、史铁生、林白、关仁山、刘醒龙等作家诸多名作绘画评点本。
    除了当代印刷评点外,有些学者把网络媒介场景中的一些自发式、随感性、篇幅短小的批评文本称为当代评点批评的新形式。这类“网络评点”最初体现为网络布告栏(BBS)中的文学讨论帖子。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文学网站、网文讨论空间的逐渐成熟,“网络评点”依托各大文学网站书评区、专门性批评论坛、贴吧或作品粉丝QQ群、微信群、博客、微博、各大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评论栏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场声势浩大、全体网民参与的网络文化现象。
    二
    在文本形式上,传统评点文本由作品原文与批评文字、点画符号复合而成,并在同一印刷载体平面共时呈现。典型的当代印刷评点基本保留了作品原文、评点文本的复合形式和共时再现形态。同时也进行了评点形式的调整和简化处理。比如主要使用了“评”而很少使用或几乎不再使用圈、点、勾、画、涂、抹等“点”的形式。就“评”而言,很少使用行批、夹批、眉批,主要使用总批、回批和旁批三种形式。这样的处理既符合现代印刷出版特点和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也使文本页面显得整洁干净而彰显形式美。严格说来,网络上的批评帖子并不符合上述严格意义上的评点文本形式要求,充其量是评点文本的变异形式。即它把印刷文本中分散于作品各处的总批、回批和旁批等批评文本集中转移到了网文讨论区。
    优秀的当代评点较好地继承了传统评点基本批评功能。在优秀当代印刷评点中,文学素养深厚的评点者经过多年反复研读、感悟,对经典作品段落、语句进行细读、阐释和适当发挥,从而深入挖掘出作品隐含的“言下之意”。探究作者要表达什么,以何种方式方法表达,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对作者思想旨趣、写法的推断和指陈,构成了当代印刷评点和一部分“网络评点”的重要内容。在品评人物方面,评点者要么跟随作品原文三言两语点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么在文本回前、文末和网络讨论空间集中讨论,往往能做到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王蒙对红楼人物、吴中杰对鲁迅笔下人物的评点常常如此。除了人物之外,情节和环境是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关于情节发展的推断和场景环境描写的优劣体会等也自然构成了评点批评的内容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批评活动中,优秀的当代评点批评没有停留在中国古代批评范畴,而是广泛吸收了西方现当代文论批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评点批评知识话语的革新。如王蒙评点《红楼梦》、雷达评点《白鹿原》中都大量运用了形式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接受美学等具体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
    优秀的当代评点为读者接受开拓出了更具魅力的三重文本,也为实现作者和读者(批评者)“合作式生产”创造了条件。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有大量“空白”,等待读者填充。但对于意蕴丰富的经典作品而言,一般读者并不能都可以实现有效的填充。优秀的评点却可以先行把读者难以完成的一部分“空白”补写出来,这无异于为读者顺畅接受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三重文本,即原作文本、批评文本、原作和批评文本相叠加的复合文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而读者意识的填充活动也随着文本层次的增加而变得更为丰富和更具魅力。在网络媒介场景中,很多评点内容是读者(评点者)关于作品人物关系、情节走向的愿望与看法,读者(评点者)之间相互交流,作者也常常参与其中,并可能会把读者(评点者)的愿望和设想带入接下来的连载写作中。这就形成了网络“合作式生产”。
    三
    当代评点批评所取得的成就是针对少数优秀评点而言的。在整体上,目前当代评点批评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
    首先,评点主体的水平和素养低,评点功夫不够。古代评点者群体大都具有较高文化、文学素养和较强的批评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流传后世优秀评点往往是评点家长期呕心沥血之作。据载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历经20余年,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更是两代人几十年功夫的产物。当代评点者除上述著名作家、学者、批评家的评点活动能够满足评点批评对主体能力、功夫的要求外,多数评点者缺乏这样的水准和素养,更没有长期坐得冷板凳的功夫。金庸曾经对《金庸武侠全集》评点本表达过不满,并披露了出版社召集大学生、研究生、社会人员炮制评论然后匆匆交付印刷的细节。至于“网络评点”更是不设门槛的,凡有发表愿望者不论出身、不问水准都可能成为网络评点主体。网络发表行为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有感即发。这样的评点批评活动在评点主体素养和评点功夫方面很难达到要求。
    其次,评点文本质量整体不高。在当代许多文学评点本中,批评文字与作品原文之间无法形成水乳交融的复合文本,有的评点文字像贴在原文上的一块块膏药或打在旧衣服上的补丁,更有甚者原文和批评文字“水乳不融”,形成难以粘合一处的“两张皮”现象。有些评点本中评点文字数量与原作体量相比相差甚远,难以发挥有效批评功能。比如,在原作洋洋数万言后仅仅缀上“此处好”“手法高妙”等三四个字。《白鹿原》原作50万言,雷达评点本评点文字仅有7千,这种体量上的严重不匹配引起人们对评点意义的质疑。更深层次的问题来自于作品和评点批评之间文化范式的隔阂。具体包括使用西方、现当代文论批评话语批评中国古代名著,以及使用古代文论范畴、批评术语品评当代文学作品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如果处理恰当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但现实中存在许多不恰当的操作,如以“俄狄浦斯情结”解释古代小说人物性格、以古代各种“读法”(如“草蛇灰线法”“倒插法”等)解释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等,造成了批评中的生拉硬扯、无中生有、过度阐释现象。网络空间中的确存在一些有真知灼见,特别是以网络文学为本位的网评帖子。不过也必须承认,数以亿计的网评帖子多数具有随性、松散、碎片化、口水化的特点,很难达到文学批评文本的基本标准。
    再次,评点动因和目的的异化。古代评点批评最初动因单纯,评点者个人阅读体验、感悟不吐不快,需“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即评点纯粹出于文学交流的目的。后来也出现了刊刻书商为扩大传播和行销而组织的评点活动。不过流传后世的多数属于来自于前一种动因下的评点本。今天“网络评点”的动因和目的值得肯定,主要也是出于文学交流需要。而单纯为了文学发展和交流的当代印刷评点,今天越来越少。实际上,当代印刷评点的组织者常常是出版社、传媒机构,它们也有文学本身需要的考量,不过经济效益更是压倒性目的。正因如此,有些出版社出版作品评点本往往只是个噱头或行销策略,其真正目的就是开辟盈利新途径。这也是为什么印刷评点质量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
    四
    建设当代评点批评首先需要确立学院批评与评点批评互相补充的批评观念。学院批评在促进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方面功不可没。不过,它对批评话语的独立性、理论性、逻辑性、体系性的强调,也带来了批评脱离文学作品、逻辑概念先行、片面追求批评话语独立自洽等问题。评点批评的精髓恰恰体现在文学作品本位论、文本细读法和感悟式、体验性、灵活自由的批评方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评点批评可以矫治学院批评的上述毛病,弥补其不足。目前需要确立学院批评与评点批评互相补充的批评观念,为评点批评的当代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建设当代评点批评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作品与批评的理想的互文关系。无论是印刷评点,还是网络评点,作品原文与批评文本的良性复合、理想互文都是主要追求目标。这一目标给评点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为此,需要评点者吃透原作,真正从文学和文学批评本身出发,进行切实而专业性的阐释;在知识模式上,需要批评者打穿古代文论与现代批评的知识壁垒,立足于当代需要,实现古今、东西批评话语知识的融会贯通。
    建设当代评点批评需要重视“网络评点”的开发。网络化代表了新媒介时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网络评点”建设需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网络评点”复合文本形式。如可以将作品原文转化为有批注功能的文档格式(WORD、PDF等),开启批注功能进行评点活动,再将这种作品评点文档上传网络,供读者下载阅读。还可以进一步使用网络超链接功能,开拓出纸媒印刷很难实现的数字化评点超文本形态。即可以在需要评价的作品文段处设置锚点,与批评文字链接在一起,读者根据需要点击阅读。“网络评点”建设还需要在评点内容、评点方式上作规范化引导,可以在文学网站设立由专业编辑把关的正规网络评点区,吸引专业评点者和资深网络批评家发表专业性评点文本。
    (单小曦,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