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路也:宁静的激情,或上了膛的枪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十月》杂志 路也 参加讨论


    晓雪把她的诗发到我邮箱里来的时候,我刚刚看完了一个有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电影A Quiet Passion(《宁静的激情》),几年前我还读过一本关于她的传记,书名若翻译成中文,我想大概是《生活像上了膛的枪》。
    在这里我想借用“宁静的激情”或“上了膛的枪”来形容晓雪的这些近作,应该也是适用的吧。
    从总体来看,这是一组社会性比较弱而个人性比较强的诗作。社会性远低于个人性,这难道不是真正的诗歌应该具有的特质吗?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不仅适用于小说,而且大约也适用于诗歌。如果把这些诗行看作海面,那么,诗人正是将激情的绝大部分都隐藏了海面以下,只将一小部分显露了出来,诗歌的跳跃性和空间感因此都加大了,于是才得以使表面看上去沉稳甚至是“宁静”的,而这只不过是一片看似宁静的假象,没有挥发没有显露的巨大激情在字里行间的背面和暗处得以悄悄地积聚,得以形成一个大底座来移动,并具有了瞬间爆发的力度,仿佛子弹早就已经上了枪膛,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准备,一直在犹豫,一直在瞄准,是的,这里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这也正是诗歌这种文体为人称道的特质之一——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砰”地一声:枪响了,或者说泰坦尼克撞到了冰山上。
    诗人懂得,所有夸张的情绪和过于亢奋的语调都会矮化一首诗。在这些诗里,她想尽力做到不露声色,这因克制而变得冲动或踉跄的激情,这因遮掩而逾发显露的美,成就了诗歌文本。就这样,诗人给自己设置困境然后再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种新的空间竟然产生了。那三首直接与雪有关的诗,分别是《雪》《雪无准备》《在雪之后》,还有另外一首间接与雪有关的《冬天》,笔触轻灵,貌似禅宗,实际上在冰冷气质下面却潜藏着热烈,究竟是在写雪呢还是写人?是在写风景呢还是在写故事情节?雪还是自然界的雪,雪同时又具有了人类的知觉和心智,雪在自然之物和某一个或某两个人物之间不停地切换着,读者很想把握住从雪到人或从人到雪发生变身的那个无比重要的瞬间——那个新的空间,由此勘察诗人心灵的秘密地图。雪在这里很大程度上应当是诗人自况。
    使这一切得以实现的,还在于具体的操作方式,得力于这些诗歌对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恰到好处的把握。向心力把外部世界带来给了我们,离心力把我们的主观世界投射到客观世界上去。这里涉及个体的感官效应,更涉及心理联想机制。比如,那首《德令哈》里蓝天下阳光照耀着的峰山,《致茫崖和它的晚风》里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雪域,诗人都是特别抓住自己与这些景物相遇的最初一刹那来写的,最初一刹那,所有既有概念和人为设想都还来不及对眼前一切做出解读,理性最大限度地被屏障,无论完整的、片断的、碎片的、变形的、色彩呈点染的或旋涡的,无论是什么,所有最初一刹那的印象,在诗人这里,就是事物的真相,就是真理,指向永恒。《鄂尔多斯小衫》写的是羊毛衫,又不是羊毛衫,因为,某件羊毛衫做为客观实物可能并不存在,它完全可以不存在,诗人要写的是某件羊毛衫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情境给她留下的那个纯粹主观的印象,这印象可以是初见,也可以是回忆,甚至可以是对未来的揣测,其目的只是要写出这件羊毛衫里弥漫着的温度,流淌着的血液,这件羊毛衫的魂魄。
    阅读之时,感觉这些诗歌内部正在进行着某种强烈的化学反应。它们从虚空和混沌而来,由远及近,渐渐地显露出了大致轮廓,自始至终都呈现出“我不知道是什么”的模糊之美,但是诗人内在的驱动之力又迫使那答案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显现了。这就是创造。
    从这组诗里,可以看出诗人正在做一种努力:写出如果她不写便永远不可能有人去写出来的经验。在此向这种努力致敬。同时愿意看到诗人在今后的诗歌写作中,既能将这种努力坚持下去,又能尽力减少这种努力在文本中留下来的痕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