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魂消细雨几黄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王振羽 参加讨论


    中国式教育,批评者重。这一牵涉到每个家庭的天大的问题,有或自以为英明高明其实平庸不堪的人的所谓权威论断,有“专业人士”的蛮横颟顸百般辩解,有千万家长的无望无助随波逐流,有莘莘学子的萧规曹随逆来顺受,有众多普通教师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盲人摸象。但是,切实的文学的诘问与追索却寥寥无几。于是,刘剑波《悬挂的石头》来了。这一小说文本,以其贴近大地的厚重、以其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悲悯、以其几乎个人实录的亲身体验,撕开了所谓“县中模式”的面纱,这样的文本,是对写作仍旧葆有虔敬之心者的锥心泣血之作,是舍弃了诸多虚泛夸张、秉承朴实无华的大气之作。
    《悬挂的石头》用超过四十万字的篇幅,通过最为底层的三个家庭来梳理展示当下中国教育中的“奇形怪状”。郭国祥是一个黄包车夫,对自己收养的被人遗弃的孩子郭子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希望孩子能通过求学改变命运。为了孩子的转学,郭国祥费尽心机,呕心沥血,最终得来的却是儿子的纵身跳楼。姜小兵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了,可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为之付出的巨大艰辛努力,也是令人思之泫然欲泪。几乎是凝聚了这个家庭全部寄托的孩子,也承受着令人窒息的压力。窘迫于天价学区房的购置,母亲方耀珍张罗着在学校附近租房,并虔诚地跟随众人去寺庙烧香,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中国的万千家庭里发生。姜小兵实在难以承受这泰山压顶般的重负了,而最终出走失踪,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英语老师肖万罗秀英夫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如愿以偿得以从乡下中学进入县城高中任教,郭子与姜小兵都是他的学生,但肖万也时刻有着被名校退回乡下学校的危机和压力。就在他心力交瘁之时,自己的小家庭也出现了问题,而几乎是他一生唯一寄托的儿子豆豆又溺水而亡。如此简单地复述一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实在是一件极为笨拙而无趣的事情。但就是这样的令人压抑得近乎窒息的故事结局,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作者的曲意迎合,而是活生生地展示出一幅惨淡疲累、人人都难以自拔的生活怪象。
    《悬挂的石头》以超常的细致与从容来贴近笔下的人物,不是故弄玄虚地制造紧张气氛,不是堆砌华美的辞藻来顾盼生姿。一切都是近乎写实的耐心细密。种种细节,都是依靠故事自然的流动,依靠真实得令人心颤的细节来推动着小说的汩汩流淌。小说中对高考紧张焦灼氛围的工笔细描,辅导班上教辅推销商与曹老师天衣无缝的默契配合,凡此种种,都是如此地细致入微、洞察秋毫。
    《悬挂的石头》无意于义愤填膺地控诉,也不是哭天抹泪地呐喊。刘剑波以如此舒缓平静的写实功夫,以展示自己最为熟悉的县域之内的教育现状来表达一个小说家的观察与思考。静卧黄海之滨的刘剑波此前有过《姥娘》引发公众对中国式养老的讨论,而《消失》更是让人对中国老龄化社会中阿尔茨海默病而寝食难安,《悬挂的石头》则从正面审视中国式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以一位有担当、有良知的中国作家的微薄之力,提供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时代备忘录,应该是有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道义责任使然吧。
    (《悬挂的石头》刘剑波/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