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旅行是过一种与艺术直接关联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快报 陈昭晖 参加讨论


    
    
    
    韩博两本游记新书带你欧洲深度游
    随着旅行渐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与旅行有关的书籍也渐渐演变成一种个人化风格的“游记文学”。韩博最新的游记《与酒神同行》和《涂鸦与圣像》就是这样的书。在《与酒神同行》里,他“试图追上酒神的步伐,从旧大陆到新大陆,观察多种文化样式”;在《涂鸦与圣像》里,为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等7个国家写下旅行笔记,思考这些地方“如何经由戏剧、艺术、文学、音乐和电影,构建出值得依托的更好的现实”。
    43岁的韩博,带着他的阅历与思辨,在旅行途中,对世界和人的边界,不断认识,不断探索,将欧洲的民族、国家、历史与当下、艺术与生活,穿插在自己的文化体验中。
    在他眼中,东方跟西方根本不对立,世界就是一体的、普遍的,“有时候,在某些地方可以建立局部封闭的体系,但这个很快就会落后,”韩博说,“现在写这样的书,还是要能经受时间考验,”在他的计划中,这本书是写给真正对文化有兴趣的人,“如果对文化没兴趣,也没有必要看这种书,这不是网络攻略”。
    文化应该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韩博的主要身份是一名前媒体从业者,此外他还是一名诗人。采访中,他对曾从事了十多年的媒体工作记忆深刻,这部分阅历,大概是游记成型的重要思想源头之一。1999年,韩博从复旦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在出版社,积累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做各种类型的媒体:家居设计、男性时尚、艺术世界等,均和文化艺术相关,其中,韩博倾向于更前卫的。他曾为瑞士的时尚媒体做中文版,但那时候中国的时尚潮流远落后欧洲近20年,中国市场对这种前卫方式并不认同。韩博认为,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依旧只认奢侈品,而欧洲的年轻人喜欢“前卫的,能跟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对他们来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而在国内,对文化的尊重和重视,还不尽如人意。
    文化观念的超前几乎贯穿在韩博的媒体理念中,超前,是比国人更近距离地与国际接轨,他更快看到了国外媒体所提供的真正的观点,更早把触角伸到世界。韩博说,“中国的艺术潮流和国际对接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艺术家个人素质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美术学院,或者出去读两年美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积累和眼界,整个社会的文化到了一个什么程度。韩博的游记《与酒神同行》、《涂鸦与圣像》,正是从对来自世界各国文化信息的掌握上去观察世界的。
    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在国外生活,韩博认为这是对的,但对艺术家来说,看到信息之后,能做到多少,决定了其艺术生命的长短。而就民众的艺术素质而言,韩博认为肯定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个人的精神财富,站在这些文化遗产的肩上,就是创新的动力”。同时,民众的文化素养离不开书籍,一个不看书的民族,会死掉,“看书吧,别看社交媒体了”,韩博说,欧洲的年轻人很多反智能手机,不想受社交网络控制,很多人看书,而在美国,即使亚马逊干掉了传统书店,他自己也开起了书店。“如果连看书都要外界强迫,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深入当地酒吧找当地朋友
    如果媒体没有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韩博预计自己将会一直干下去。离开传统媒体,是他的一次重要告别,再也没有去工作,彻底进入自由状态,沉积几十年的阅历,开始拿出来思考,过去15年的旅游杂记,重新被拿出来,他将旅游中的基本事实保留在了这两本书里,重新以现在的心态,尽量写出自己的判断。
    他计划接下来要去过跟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生活,尽管走上这条路之前枝蔓横生,但越来越明确了,而他正在这样做。过去两个月他待在德国,“我在德国上午写东西,下午看展览,”柏林博物馆170个,画廊不计其数,每天看两三个展览,而这样的展览实在太多。“然后要么去艺术家工作室聊一下,晚上约艺术家吃饭,继续聊,”同时又去了德国十几个城市,去之前,他认真看比较多相关书,而“光看书是没有用的,到当地找一些当地的朋友,听他们讲。”另外,酒店也很关键,韩博特别提到酒店的前台经理,他说,“他们对当地特别了解,还有就是酒吧,酒吧的人很有用。”这样下来,真正去过、到过,深入接触,这种旅游的记忆和对文化的了解,“就完全属于你的了”。
    对话
    游记在国外
    是很严肃的文学体裁
    新快报记者:如何看待游记文学?
    韩博:游记文学在国外是很严肃的文学体裁,不是杂志上随便写的攻略,例如,《纽约时报》《纽约客》都支付作家很多钱,在一个国家待一两年,写一篇游记,也有很多特别有名的游记作家,我看过很多游记,喜欢的游记作家有比尔·布莱森、保罗·索鲁。游记每个人都能表达,写的也都很个人化,这种感受当然是不完美的,但对个人是最真实的,我们可以从中比较,这是一种信息的传递。
    新快报记者:为什么旅行在国外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韩博:这跟外国人的文化是一致的,几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就有这种心意,渴望去认知他不了解的新世界。西方很多人高中毕业了,不急着升学,而是先出去世界各地玩一年,这是很普遍的。典型的是,西方人退休之后,老头老太太好几个月都在进行文化旅行,他们请专家级的导游。其实,这实际上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都特别有好处,他们知道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接受的也是一种真实的传达。
    新快报记者:国外媒体如何保证游记的专业度和深度的?
    韩博:我跟美国的媒体合作过,很多很成功的旅行媒体,他们没有记者,专注做深度体验式的文化报道,只跟作家签约,至于你具体去哪儿,干什么,这些都不干涉你,同时会有一个编辑配合你,帮你找美国国际旅行公司,安排一个专家级的专业导游,提供服务工作。我跟他们合作过一次,这种方式是特别好的,作品一出来就很成功,完全是自由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会差的。
    新快报记者: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你有“保温杯式”的中年危机吗?
    韩博:“保温杯”里的中年危机,我完全没有共鸣,这个也不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应该有的状态。即便我有中年危机,我想的也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我刚离开媒体的时候,也很失落,我觉得那个可能算是我的中年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