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翠琳的儿童文学创作历程,是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时开始的。1956年,她的童话名作《野葡萄》甫一问世,就受到文学界和读者们的关注,也标志着这位年轻的童话作家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进入了自己创作上的成熟期。这一年,她相继发表了《雪梨树》《巧嘴儿》《采药姑娘》《聪明人》《小红花和松树》《种花老人》等童话,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新中国火热的年代里迅速成长起来。 《野葡萄》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北方的民间故事,是童话家利用民间故事素材进行的再创作。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父母双亡、聪明美丽的牧鹅小姑娘,跟着婶婶一起生活。婶婶自己有一个盲姑娘,因为阴暗的嫉妒心,使婶婶伸出恶毒的手,残害了牧鹅小姑娘那双像葡萄般亮晶晶的眼睛。但小姑娘有着善良和坚强的心灵,她没有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低头。在好心的白鹅的帮助下,她孤身走进深山,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传说中能让盲人重获光明的野葡萄。野葡萄治好了白鹅女的眼睛,使她重新见到了光明。白鹅女还把神奇的野葡萄送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野葡萄》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故事”,也感受到了善良、温暖和渴望光明、追求光明的“中国情怀”,作品里传达出了中国传统中的美好的道德伦理和高尚的价值观。 现在看来,《野葡萄》不仅是葛翠琳早期创作的这批带有民间文学风格的童话中的佼佼者,也可谓她的“成名作”,同时也成了她的童话代表作之一。60年来,《野葡萄》受到了一代代读者的传颂与好评,除了各种中文版本的不断出版和重版,还出版了英、法、德、俄、日等多种外文译本。 不同时代的画家,特别是童书插画家,以风格各异的绘画,不断翻新和演绎着这篇童话名作。最早的《野葡萄》连环画是画家陆步清创作的,画家把童话里的白鹅女设定为一个俊俏的古代农村少女的形象,采用的是传统绘画中的线描风格,与童话原作的民间文学风格十分契合。同年9月,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又推出了蔡鹤汀、蔡鹤洲联合绘制的一册《野葡萄》连环画。这个版本的绘画在表现服饰细节等方面,也十分注重民间故事的意味,甚至带着点传统年画的风格。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之后,很多出版社又相继推出了《野葡萄》的新版本,《野葡萄》迎来了第二个出版“小高峰”。在众多的《野葡萄》插图本、连环画本和图画书版本中,葛翠琳老师最为偏爱、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读者和专家盛赞的,是出自画家吴儆芦之手的《野葡萄》。吴儆芦画笔下的白鹅女形象,正是她心目中的白鹅女;吴儆芦绘画的整体风格,也跟她的带有抒情意味的、清新朴素的民间文学风格相一致。《野葡萄》作为一篇富有鲜明中国风格和中国情怀的经典童话,近些年不仅吸引了国内新一代插画家用各种风格的绘画语言重新演绎和讲述这个故事,也有国外的插画家,正在为这个童话做插画和创作图画书。 经典的魅力总是历久弥新的。因为《野葡萄》的故事所表达的善良、美丽的人性,渴望光明、追求光明的美好的价值观,这篇童话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读者的喜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野葡萄》可谓一个典型的例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