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宁肯:开启一个全新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坤宁 参加讨论


    
    宁肯 作家,1959年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散文集《我的二十世纪》《说吧,西藏》。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得主,首届施耐庵文学奖得主。现任《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
    “写中关村的书很多,我不想和别人一样,文学就是人学。写中关村就要写人的精神和品格。”对于自己新推出的纪实文学《中关村笔记》,以写小说见长的著名作家宁肯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坦陈自己此番创作的“野心”。
    为改革时代立传
    《中关村笔记》是宁肯以小说家目光为中关村写史的一部非虚构力作。两年的时光里,宁肯对中关村众多风云人物进行深入采访写就此作。在田野调查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以人文性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代表人物怀抱理想、奋勇拼搏的艰辛历程。
    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主抓的一部科技创新题材的精品力作,作为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创作出版资金重点扶持项目,本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4月正式出版以来,好评如潮。
    全书从与华罗庚、陈省身并列为中国数学“三驾马车”的中科院院士冯康开篇,以“沉默的基石”向这些现代中关村的奠基者致敬。冯康和数学艺术、陈春先和中关村硅谷梦、王洪德和京海公司、柳传志和联想、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冯军和爱国者、王江民和江民杀毒软件、王志东和新浪、鲍捷和量子点光谱仪、吴甘沙和自动驾驶技术、苏菂和车库咖啡、程维和滴滴打车……全书19个段落,19篇手记,以朴实的叙述和大量来自于火热生活的真实绵密的细节,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杰出人物形象。这些跃然纸上的先进人物群像,既反映了中关村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历史,也表现了中关村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和国家层面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与决心。
    跳出文学来写作
    作为一位北京作家,写一个关于整个北京的小说一直是宁肯的心愿,而中关村作为北京改革创新的一个窗口,对宁肯来说,就“像山对登山家一样,对我构成了挑战”。他没有犹豫就接过了这一选题。
    说起自己的创作体会,宁肯坦言,中关村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2015年我开始频繁走近它、穿越它。那一年,我突然想改变自己。”宁肯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曾经走出文学,由一个诗人变成了广告人。“跳出文学,从外部看文学,让我获益匪浅。”在宁肯眼里,他这次田野调查,是“再次走出文学,像又上了一次大学”。宁肯说,浸润文学多年的他,浑身都是敏感,“需要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类似岩石的东西”。
    为写好这本书,他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的《这里改变世界——硅谷成功创新之谜》、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对于长年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宁肯来说,这样的书原先从来不会出现在他的书单上。“但当我交叉读这些文学之外的书,当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如硅谷世界,它们又让我再次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
    阅读之后,宁肯又进行了一番调研,为自己的创作确立了一个大体的构思:写不同阶段中关村代表人物,以人为中心。“写中关村的书很多,我不想和别人一样,文学就是人学,写中关村就要写人的精神和品格。”确立了要写的人后,宁肯开始频繁出入中关村,或开车,或坐地铁,或骑电动自行车……那两年,宁肯成为中关村的一部分,中关村也成为他的一部分,他穿过中科院棕色的物理所大楼来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瞻仰已故的数学家冯康的铜像,听冯康的同事、弟子谈冯康,谈许多年前的往事,“许多人都是院士,我从没见过那么多院士”。在方正大厦见到王选的秘书,参观纪念馆,听王选的一生;在融科资讯18层见到柳传志;在创意大街见到吴甘沙;在车库咖啡见到苏菂;在数字山谷见到程维……“见的人太多了,以前一年也去不了一次中关村,现在一周就要去两次,甚至三次。”
    “中关村的‘内部’就是中关村的人,每个人都是时间的深井,历史的窗口,哪怕‘80后’的年轻人也像时间的隧道一样。”对宁肯来说,非虚构是一种条件写作,面对的全部是已知条件,很少有想入非非、自由翱翔的时候。穿行于中关村的高楼大厦,“离开”熟悉的自己,见各种各样的人,写从未写过的文字,宁肯感觉很累。“但这累是值得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收获太丰,不但完成了改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也仿佛在未来虚构的袋子里装了满满的东西。我已彻底忘掉了小说,成了一个记录者、沉思者。”
    两条线串起“骨架”
    “科学探索、创业创新,是全书的两条主线。这两条线构成了书的基本骨干。”在宁肯看来,作为中国数学“三驾马车”之一的中科院院士冯康国际知名,在国内一直不为人所知,在过去书写中关村历史的书中很少提到,“一个高科技产业,一定有科学基础”。宁肯认为,数学是研究科学的,冯康构图科学探索,是贯穿中关村的一条主线。而柳传志是中关村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完整的人物。“他就是中关村的一个缩影,构图创业创新。”这样,在书里,冯康、柳传志所占篇幅最多,成了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成为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内核,是时间的宝藏。
    “其他人就是镶嵌在这两条线上的星星。”宁肯说,每一个人,他不是大而全地写传记,而是写在一个时代里,这个人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最能体现人的光泽和性情的那个瞬间。许许多多这样的瞬间联合起来,就使中关村不再是一个地名,不再是一个创业园区,它有了生命,构成了有思想、有激情的人的整体,也构成了全书极具穿透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关村笔记》给我带来了题材上的扩展,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宁肯坦言,《中关村笔记》的写作拓展了他的写作领域,让他今后能在更大背景下,去书写人的灵魂和历史。“当然,我会再次回到小说上来,会在更大背景下,以北京为地域,书写有关我对人的认识、理解、探索,来展示人的命运。”谈及今后的创作计划,宁肯说,他再书写北京,会有更大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