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康启昌《少年不识愁滋味》:穿透历史的风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晓虹 参加讨论


    当年逾八旬的康启昌用半年时间完成了新书《少年不识愁滋味》,拿给我时,脸上带着几分自豪,几分得意。
    一向主张写作要有趣,好玩的康启昌并未觉得写传记是一个苦差事。《少年不识愁滋味》将目光瞄准辽宁书法家、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选择李仲元,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学养深厚的艺术家,更因为他那些精彩的童年故事中有太多让人动心动情的东西。半个月的时间里,李仲元每天上午准时来到康启昌家,两人在交谈中穿越半个多世纪,回到过往的丰富有趣的日子里。
    如果说,康启昌此前的作品《阳光少年》中,多数情节是由传主王充闾自己的散文集《青灯有味忆儿时》中获得,还是有些间接、有些隔膜的话,那么,对于李仲元的写作则是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徐徐展开。
    康启昌一直向往一种放纵心灵有趣好玩的生活。写传记,她也要传达出这种“有趣”。
    有趣首先要“新奇”,那些陈词滥调,那些耳熟能详的东西只能让人意味索然。李仲元的童年生活中,满是新奇的东西。现代教育让这个家庭充满生活情趣,父亲李文信是著名考古学者,从不打骂孩子,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欣赏着他们。母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又吃苦耐劳,相夫教子。很难想象,在伪满时期的东北,有一家人过着这样自足的新式生活。当然,父母会时时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做亡国奴的痛苦也会让他们精神不得安宁。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方式,多给孩子一些文化熏染,让他们背古诗词,读四书五经,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途径,但它却是真实的,是冲破旧教育藩篱的一个幸运的存在。读这本书时,我想到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描述的旧式父子关系:“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鲁迅理想中的图景:“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在李仲元的家庭里已经实现了。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家庭生活仍旧令人羡慕。
    有趣的生活是由丰富多彩的细节构成的。任意打开一章,都能看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一幅幅温暖传神的图画。以第七章《01号》为例,1943年仲元随父亲徒步去马官桥考古。母亲精心为父子二人准备了一黑一白的装束,母亲打趣父亲是黑得帅气的刺客,父亲笑称仲元是从大唐走来的白袍小将薛仁贵。一路走来,父亲给儿子解释马官桥的传说,到达目的地后,进入状态的10岁小童李仲元在古代遗迹上一个人默默寻找,终于找到一件古人加工木材用的石凿,父亲则发现了一件石制的手镰,父亲细心讲解这两件器物的用途。回来的路上,儿子和父亲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儿子背一首古诗,父亲讲两个《聊斋》故事……
    书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细节:小仲元们与一群日本孩子隔街对阵,与刘贵林结拜兄弟,七夕晚上一家人温暖柔情地吹拉弹唱,仲元偷偷钻进父亲的书房畅游书海……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慈爱的父亲,贤淑的母亲,在父母时时处处点化教育中快乐成长的孩子,这种让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在具体生动的描述中呈现出来。在涓涓细流般的讲述中,我们看清了李仲元的精神来路,进而思考童年的文化滋养对于一个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性。
    有趣的生活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展开。语言是创作的基石,没有灵性的语言不可能托起有趣的人生,而幽默生动的表达会使作品生出更多人性的温度。书中随处可见似乎漫不经心的趣笔:和父亲一起去吉林探亲,父亲看到岳母时,“亲切地喊一声妈,向她深深一鞠躬,唤醒她30多年前的疼爱”。二姨通过父亲,把仲元的背囊送给了表兄,让仲元很受伤,心想,“冲我们哥们儿的感情,你要我的背囊,可以跟我说,不该绕大半个地球啊”。当仲元画了生平第一张地图,父亲要给他出钱装框时,仲元拿起钱和地图就跑,“后脑勺都露出微笑”。
    一生追求有趣生活的康启昌在传记写作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快乐,也释放了她的情绪。当她用欣赏的目光透过历史的风尘看这些半个世纪前的人物故事时,似乎有了更多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