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干:乐为作家做嫁衣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现代快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王干与忘年交王蒙、王蒙夫人单三娅合影 受访者供图
    
    《文学这个魔方:王蒙王干对话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论家、作家、书法家。历任《文艺报》编辑、《钟山》杂志社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副主编。著有《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等专著、评论集、散文集。《王干随笔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由于出道早,很多年前,王干就被尊称为“干老”了。清明前,他回老家扬州祭扫。这里,也是他文学梦想的发源地。“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觉得啥也干不了,当一个作家挺好。我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去奋斗的。”
    王干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也是《小说选刊》副主编,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他坦言,“我从评论到编辑再到文学出版,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为他人喝彩,为他人鼓掌。我就是个度人之人。这成了我人生的支撑点。”
    1
    1988年,作家王蒙与青年评论家王干进行了10次文学对话。他们的对话以单篇形式甫一发表,便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后来结集为《王蒙王干对话录》出版。时隔29年,这部对话录在充实了新的内容后,以《文学这个魔方:王蒙王干对话录》为题再次出版。
    谈到这部时隔近三十年的再版书,如今的知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唏嘘不已。“王蒙当时五十几岁,现在八十多了。”当年,王干28岁,如今他已57岁。去年,为了这本再版书,王干在北戴河跟王蒙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在王干看来,王蒙老先生“依然保持着对当下文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热情”。书中的王蒙,挑起话头来特别“与时俱进”——“我现在知道的,远远不像过去那么全了,余秀华的诗可以提一下。比如像《狼图腾》这样销量极大的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也应该提一下。比较特别的就是,我个人对陈彦的《装台》比较喜欢。”
    他们是这样谈论于秀华的——
    王蒙:前不久,在《花城》杂志上有她的十几首还是二十几首诗,写得都非常好。有时候中国的事非常麻烦,她说过隔着大半个中国——
    王干: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王蒙:有些人一见是睡你就觉得很不像话了,弄得它变成了一个对睡不睡的争论。
    王干:余秀华这首诗呢,也是借鉴了其他诗人的创作,原来的题目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看你,余秀华把它强烈化了,到底还是不一样,看你跟睡你的效果还是不一样。
    据王干介绍,两人之前并未就谈话主题有过商量,但“聊得挺好,反响也不错”。这次聊天令王干感受很深,“我觉得我们当初谈论的一些问题,现在仍未过时。当初的一些观点,还是能够站住脚。尽管作家在不断迭代,文学潮流在流动,但文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原理还是稳定的。”
    2
    王干在高邮、扬州读书时就酷爱文学。“我中学时就觉得啥也干不了,当一个作家挺好。我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去奋斗的。”如今,他从事文学创作已近四十年。他不仅是文学评论家,也是《小说选刊》副主编。
    王干曾坦言,“我从评论到编辑再到文学出版,都在为他人做嫁衣,为他人喝彩,为他人鼓掌。也曾经在内心不平衡,有点郁闷,作家一般都比评论家生活得好。”王干在南京工作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去鸡鸣寺散步。一次他抬头见楹联,“度一切苦厄”,心下释然,度人其实是一件快乐美好的事。“我就是个度人之人。这成了我人生的支撑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青年文学评论家”王干跟很多文学界的大腕都是不打不相识。“我当时年轻气盛,会和人较劲,大家说马原、莫言的小说好,我就说有缺点。”王干写过《马原小说批判》。马原火得不行的时候,文章有泼凉水的味道。两年之后,他在《文学自由谈》上读到马原写的《批评的提醒》,冷静反思自己的写作,说读了“王干君的文章”,像被“枪击中似的”,并感谢批评。王干很是感慨,“这是我的文章发表之后,受到的最难忘的回应。”
    1988年10月,王干在《读书》上发表《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小说批判》,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那篇文章发表不久,王干去鲁迅文学院组稿,没想到莫言在那里读研究生班。在食堂里碰到了莫言,他想回避,没想到莫言主动开口了:“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大家都说王干批评你,我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在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王干顿时松了一口气。
    后来他写文章继续锋芒毕露,碰到了马蜂窝,这才知道“作家并非都像莫言一样大度”。
    3
    王干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对书法研究颇有功力。王干曾坦言,其实自己最想写的是草书,估计等自己再老一点就可以开始写了。他最喜欢的是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他认为,书法对当代作家当代文人而言,功用应该是练心修心。
    在他的办公室,挂着莫言的书法。莫言爱写大字,气势磅礴,但在王干看来,“还是能够看出一些钢笔字的痕迹来。”有一次在会上,王干说到了这个问题。后来在一个饭桌上,莫言说用左手写字了,王干说肯定会比右手好,因为左手没了坏习惯。然后求字。第二天莫言发短信给他,“你是客气问我要字的,我写好了。给我地址,快递过去。”
    十多年前,王干离开南京,一个人悄悄来到北京。当时大雪纷飞,用王干的话说,“冻得想哭泣”。于是他用写文章来取暖。如今他早已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
    王干城里和郊区的房子都分别设立了书房。城里的房子,书房就是整个客厅。王干特邀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他书房的特点就是书多,所以整间书房的设计理念就放在了书柜上。书房是古典风格,书柜则是明代窗户格局,王干对这个书柜十分满意。除书柜的那一面半墙,王干将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挂在了其余的墙上。郊区的房子也有一个书房,因为安静,王干喜欢到那里写作。他每周坚持看书、写作、书法各自必须达到十小时。“当然多一点时间更好,但十个小时是一定要保证的。”
    而更令他感到适应的是,如今的北京连南京美食也都有了——南京大牌档就开在王干家门口。王干曾在报上开专栏大谈饮食,因此对吃格外重视。他还特意上网搜了一下,光南京大牌档就已开了大约十六家,“比南京还多,给江苏饮食挣了面子,我带很多朋友去吃过。”
    在为他人做嫁衣之余,王干自己的著述也笔耕不辍,今年《王干文集》(十一卷)下半年将出版,花了十年心血研究《红楼梦》 的专著也将问世。王干说:度人也是度己。
    对话
    鸡汤文是最大公约数
    读品: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是否造成了影响?
    王干:碎片化阅读拓宽了阅读面,同时也对新学科了解更为方便。对99.9%的人来说,他都不需要那种长期的专一的学究式的阅读。很多人都只是碎片化的阅读。对我来说,这是好事。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应该是好事。因为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第二位的。
    读品:作为《小说选刊》副主编,对于互联网的冲击,您有过思考吗?
    王干:刊物本身发行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读者相对比较固定了。对于互联网阅读,我们一不恐惧,二不拒绝,因为什么时候都有人要看小说,什么时候都有人要看纸媒,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小说好不好。
    读品:微信公众号鸡汤文盛行,您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
    王干:鸡汤文每个时代都有。你看五四时期冰心的很多散文,现在看不都是鸡汤吗?鸡汤也有高下之分:有的是有营养的鸡汤,也有的是没有营养的鸡汤。公众号出现大量鸡汤文很正常,因为传播的时候它可以不分对象,老少咸宜。而当我们讨论哲学问题,推送的时候有些受众接受,有些受众则不接受。鸡汤文是公众号选取的一个最大公约数。(郑晓蔚/文 施向辉/摄)
    读品:自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是否正在让民众的阅读变得肤浅化?有人最近提出微信公众号标题党追求10万+的做法正在毁掉年轻人,您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吗?
    王干:博眼球不仅现在存在,而且是始终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博到什么程度。何况,读者上当也就一次,老是弄那些危言耸听的标题,三到五次后我就不看了。你还不要谴责标题党,谴责他他还来劲,我觉得这是会自然消亡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