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摘自《童话心理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河合隼雄著赵仲明 参加讨论

    童话中,为什么这么多幸福的懒虫?
    童话和寓言故事中有很多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总想从童话、寓言故事中汲取惩恶扬善教训的人,时常为这些不近情理的情节感到疑惑。本章中要讨论的“惰性”正是其中之一。
    《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三个懒虫》。一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临终时把儿子们叫到病榻前,宣布要将王位传给最懒的人。大王子说:“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如果有水滴到眼睛里叫我睡不着,我也懒得闭上眼睛。”二王子说:“我坐在火炉边烤火时,宁肯让火烧着我的脚后跟,我也懒得把脚往后缩一下。”第三个王子更懒,他说:“即使我要被绞死,绞索已经套到脖子上,这时有谁往我手里塞把刀让我割断绞索,我还是宁肯被绞死,也懒得举起手割断绳子。”国王听了十分激动,便将王位传给了三王子。
    这则故事给人很奇妙的感觉,为什么懒虫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这让人颇感疑惑。为了搞清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童话、寓言故事中有些怎样的懒虫故事。
    查找一下《格林童话》,首先是《三个纺纱女》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懒虫女主角登场了。她既不肯纺纱也不肯干别的活儿。由于太懒,惹火了母亲,她被揍得号啕大哭。
    从门前路过的王后问母亲为什么把自己的女儿揍哭了,母亲骗王后说,女儿太喜欢纺纱,纺得太多了,让她停下都不听,所以把她揍哭了。王后信以为真,说自己正需要一个干活勤快的人,让你女儿进宫去,她喜欢纺多久就可以纺多久。进宫后,女孩不知如何是好,哭了起来。这时出现了三个奇怪的女人,她们很会纺线。第一个女人长着一双大平脚,负责踏纺车;第二个女人长着大大的嘴唇,负责舔湿纱线;第三个女人长着宽阔的大拇指,负责捻线。
    三个女人帮女孩纺线,但她们提出一个交换条件,如果纺出的东西得到王后的喜欢,并让她与王子结婚的话,一定要请她们来吃喜酒。女孩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三个女人很快干开了。她们纺出来的东西让王后赞不绝口,王后果然让女孩嫁给王子。
    女孩履约邀请三个女人参加婚礼。王子见后非常惊讶,问她们为什么长成这样。三个女人回答是纺纱造成的。王子听罢大吃一惊,决定从今往后绝不准自己美丽的妻子再碰纺车。故事的结尾是:“如此一来,这个女孩就摆脱了纺纱这讨厌活儿喽。”在这个故事中,也是懒虫获得了成功。
    纺纱自古以来是女性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甚至具有女性的象征意义。可是,讨厌纺纱并为之痛哭的女孩却与王子结了婚,这个故事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格林童话》中还有一则《懒惰的纺纱女》的故事。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个懒虫,老是被丈夫骂。丈夫让她把线绕在绞盘上,这个伶牙俐齿的妻子却回嘴,让丈夫去森林里弄个绞盘回来。这个懒惰的妻子悄悄跟在丈夫后面进了森林。丈夫砍树时,她躲在暗处喊道:“谁砍树,谁准会死掉。”丈夫害怕了,只好放弃砍树回家。懒惰的妻子抄近路比丈夫先回到家中,还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
    后面的故事从略。总之,懒惰的妻子靠自己的狡诈免于干活。也许是讲得太不合情理,最后作者还加上一句评论:“怎么样?那真是个挺恶劣的妻子。”
    提到懒虫不但成功,还用上了狡诈智慧的故事,日本人立刻会想到《三年寝太郎》。这个故事有各种版本,在此举一个山梨县西八代郡流传的版本。
    很久以前,某个地方住着两户人家,他们的房子连在一起。东边是财主家,西边是穷人家。西边的人家没了父亲,只有母亲和儿子在一起生活。这儿子是个懒虫,每天只知道吃饭和睡觉,大家都叫他“吃了就睡的懒鬼”。然而这个懒惰的男孩长到二十一岁,便开始大显身手。他打扮成神官,潜入东边的财主家,躲在神龛上。等到吃晚饭的时候,他跳下来说,我是你们这一族的守护神,命令你们把女儿嫁给西边的儿子,让他们结为夫妻。诡计成功了,他和财主家的女儿成了亲,还重新建起一座高级的宅子。
    这是民间传说中的懒虫故事。在日本,这类故事有很多,《御伽草子》中《懒虫太郎》等故事可谓其中的代表。日本文学学者佐竹昭广先生对此进行了很有意思的解读,有兴趣的读者敬请参考。笔者的观点和佐竹先生以及文中介绍的冈部政裕先生的观点都有重合的部分,在此仅以懒虫为主,并参考其他童话、寓言故事来阐述。关于为什么有很多懒虫成功的故事,大家首先做出的猜测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的愿望。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著有《梦的解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梦具有满足个人无意识愿望的意义。我在第一章中论述过,如果从童话、寓言故事诞生自民众心灵深处的角度来考虑,也可以说它具有满足民众愿望的功能。
    站在这个视角上探讨,在普通民众一味将勤奋视为美德、不得不劳作不休的年代,从人的无意识中产生偷懒的强烈愿望也不足为怪。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百姓和农奴中,存在强烈向往可称为“懒虫天堂”的乌托邦的社会氛围,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画家勃鲁盖尔的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出了“懒虫天堂”的情景。
    每天干着纺纱的活儿、疲惫不堪的妇女们,在前面的故事中寄托了自己的愿望,或者说从童话、寓言故事的幽默中得到安慰。我们可以用心灵上的共鸣来形容她们满怀喜悦听故事的情景。《懒惰的纺纱女》中的最后一行字,恐怕正是后人担心这种倾向太强烈才加上的。民众一定在心里将这种僵化的道德撇在一边,开心地读着这些妇女大显身手的故事。
    与这一观点非常契合的,是《格林童话》中紧随在《三个懒虫》之后的《十二个懒长工》。
    故事开篇便写道:“主人的十二个长工,白天什么都没干,到了晚上却有气无力地往草地上一躺,各自吹嘘起自己的懒功来。”十二个男人把自己的懒功吹得神乎其神。人们读着其中一个个故事,恐怕都笑得直不起腰来了,一天的疲劳也因此忘得干干净净。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世纪乌托邦的一角。(本文摘自《童话心理学》,[日]河合隼雄著,赵仲明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