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我的人生供你参考》选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白岩松 参加讨论

    《我的人生供你参考——名家大师对话青少年》,刘艳萍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白岩松给中学的几个忠告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
    我特别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注重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
    白叔叔这些年看着许多年轻人成长,什么样的人能成功呢?是有专业素养的,还是学习好的?我想告诉你,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心理素质。
    在最重要的素养中,我根本没有谈到专业,因为专业由兴趣爱好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决定。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做人的品性,没有很强的心理素质,你几乎无法成功。
    我为什么要格外强调心理素质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人会赢呢?或者强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怕输的人才会赢。
    那么不怕输需要的是什么呢?不怕输需要的是很好的心理素质。没有人一开始就能赢,他总要经历很多打击,就像你成为全班第一之前,可能还得过很多糟糕的分数一样。但是,考完试后,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和心理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遭遇了考试失败或者老师批评之后,表现越来越糟糕,那就是因为他不能正确地认识挫折和打击。其实,在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里,你不太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起伏——当你这一科学得不错的时候,那一科有可能就会出问题,这是正常的。
    但是我想告诉你们,你们现在面临的一切挫折和打击,跟将来生活中所要面临的挫折相比,简直不算什么,甚至会让我们觉得经历这些挫折都是一种幸福。但是,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有的时候你会把这种小小的挫折看成是天下最糟糕的事情,你会觉得万念俱灰,看树上的叶子都不再是绿色的了。
    我不知道大人有没有经常跟你们交流过,告诉你们失败是生活的常态,与失败相比较,成功的概率更小。当你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全世界最倒霉的事情落到了你的身上,于是绝望了,但其他的同学可能在第二天就遭受另外的挫折。这么一想,你还感觉挫折和失败有那么可怕吗?
    我还想告诉各位,心也不能太宽。如果你听了我说的这番话,觉得人生经历失败和挫折是常态,于是以后经历挫折、失败就不在乎了,慢慢地,你经历的失败和挫折就会越来越多。我告诉你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绝不在同一个地方摔第二次。如果经历过一次挫折、打击之后,能把它变成一种经验,转化成争取成功的能量储存,这对提升你的心理素质就是有益的。
    但是,我还要再加上一句话,“什么事都有两面性”,能经受挫折是你们必须学的一门课,能经受表扬其实更难。当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受到了别人的表扬时,这时你会不会认为这件事就做得完美了呢?表扬你,并不意味着你就做得完美了,其实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面对表扬时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要有好奇心
    前天还有记者问我:“你已经干了二十几年新闻了,为什么还会有动力继续干,而且好像还挺有激情的呢?”我的答案是:“我依然好奇。”我说:“一个人只要内心对所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还存有好奇心,你就会往前走;如果有一天你不好奇了,也就没什么动力了。”因此,对未知的事情要永远充满着好奇,这是支撑一生的素质。
    看看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科学家,有人会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别人休闲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等等。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些优点他们都有,都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我觉得他们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好奇。
    他为什么能在实验室里面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他做事时是充满乐趣的,带着好奇心的。他可能想,如果再坚持一个小时,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如果再坚持两个小时,会不会出现一个先前不知道的答案?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等很多人的乐趣,就在于寻找令他好奇的未知。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充满好奇的旅行。”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当你们写作文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好奇?会不会期待你的作文也发生美丽的失控,突然冒出你平时想不出来的句子?如果你在进行文学创作,会不会被你塑造的人物所感动?甚至有的时候,这个人物的命运是你控制不了的,他会循着他的逻辑前进,并不是你想让他活着他就活着,你想让他结婚他就结婚,你想让他离婚他就离婚,你想让他当官他就当官,你想让他失败他就失败……所以,好的作家会充满好奇地把写作当作一次文字的旅行,一次文字的探险。
    因此,你们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什么时候你应该觉得很痛苦呢?我认为,就是当你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缺乏好奇心的时候。不会想:“哎呀,今天老师又要讲什么?这一天会不会很有趣?今天有哪些事情可能跟昨天不一样?”当你觉得今天会比昨天好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愿意起床,特别愿意早到学校,就会挺开心。我的孩子每天都希望我能早一点送他到学校,这让我特别开心,因为这说明他喜欢这个集体,对新的一天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将来有学文科的、有学理科的,但是不管学什么,都要带着好奇心。如果你有一段时间不好奇了,就要对自己的不好奇产生好奇,跟自己聊聊天:“我怎么很多天都不好奇了?有什么原因?”只要你有好奇心,你就没问题,就不会觉得一天的功课很枯燥。
    学会反向思维
    同学们在选择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时,我希望大家有一种反向思维。我曾经采访过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的一句话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也愿意转述给你们。他说:“物理研究到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尽头就是宗教。”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很多学科门类是可以转化的。比如说,我是学文科的,但是我觉得骨子里头有一种理科人的素养:理性、逻辑性强,不会让自己过于冲动。回顾我们的成长过程,我发现当数学老师的舅舅,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培养了我的理性思维方式。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上中学的时候,不要偏科。如果你喜欢文科,当你有机会学理科知识的时候,就要享受这段时光;如果你将来想学理科,当你有机会学文科的时候,就要享受这段学文科知识的时光。我敢打赌,将来理科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文科的历史、地理也学得好的人;而将来文科学得好的人,必然是曾经好奇地面对物理和化学、生物等课程的人。
    原来,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生活空间》,让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人公,然后用纪录片的形式播出,创办这个栏目的人居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物理的。杨振宁教授最愿意读的是什么?是金庸的小说。爱因斯坦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是拉小提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我再也不能拉小提琴了,不能听贝多芬的音乐了。”你看人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对艺术迷恋到了骨子里头。爱因斯坦能研究出那个公式,其背后有强大的哲学思维,甚至要带点艺术想象力,才能有这样的成果。所以,我认为,越是学文科的,理科越要学得好;反之,越是学理科的,文科也越要学得好。这是一种反向思维,大家不妨试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