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莱希特在戏剧的艺术范畴中提出"间离"学说。"间离"要求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获得陌生的效果,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间离"学说可以从戏剧范畴推衍到电影范畴中,间...
摘要: 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
摘要: 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图斯的1 1 首田园诗(I dy l l e n ) 兼具拟曲性与隐喻性,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基础上发展创作1 0 首牧歌( E k l o g e n ), 独尊隐喻性, 牧人隐喻诗人, 牧歌成为一种...
70年前的1月27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由苏联军队解放,奥斯维辛一号集中营和比尔克瑙集中营(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是臭名昭著的死亡营,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大多是来...
[摘要]以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和歌德本人的书信与文学作品为研究文本,运用实证主义和思想史的观察方法,分析了歌德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人生观、唯心主义的死亡观和精英主...
内容提要: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
【内容提要】 柏拉图的诗论具有原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观点有六说:灵感-迷狂说,磁石-魔力说,模仿-生产说,典型-理想说,效用-净化说,作品结构-有机整体说。...
摘要: 歌德的文学翻译在总体上属于归化式翻译,晚年他将翻译文学视作世界文学构想的重要支柱,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翻译实践作出了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平实的散文式翻译、戏仿式...
当瑞典诗人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一九〇四-一九七八)在一九七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瑞典学院的授奖辞是这样的:“他的创作能捕捉住露珠而映射大千世界”。如此措辞...
一 “为布莱希特辩护”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的原名不叫《为 布莱希特辩护》,它有一个含义不甚明了,从字面上看又稍嫌复杂的名字:《享受的勇气——一本供演员、观众、论辩...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还需要等到1902或1903年,诸如赵必振依据日人编本所作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
摘 要: 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 分析了富有的精神贵族歌德独立而自信的习性, 这种习性驱使他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文学场中率先发起了一场培养纯粹艺术的符号革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经历过一系列波折之后,海纳·米勒和保加利亚女演员吉因卡·楚罗柯娃终于结为夫妇。婚后他们几乎每年都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度假。就是在那些度假的日...
2011年春,匈牙利作家巴尔提斯阿蒂拉(Bartis Attila)的小说《宁静海》( A Nyugalom ) 中译版问世,这部小说迄今为止已被相继翻译成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罗曼尼亚语等十几种语...
叶隽 席勒一生,跌宕坎坷;青年虽暴得大名,然亦造就日后的悲歌慷慨生涯。这种独特的生命阅历,落实在个体确实历经忧患艰难,让后来者凭生许多悯惜敬怜之意;但落实在人类文明...
一九七七年,《哈姆雷特机器》创作完成,并且以“俄狄浦斯小剧场”节目单的形式发表。一个剧本以剧场节目单的形式发表,不难想象这个剧本的篇幅一定不大。事实的确如此,那个...
简介: 上世纪中叶前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心理实验小说。匈牙利文学在这个领域也作出了尝试和努力。萨博玛格达就是一名现实主义心理小说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壁画》不论在作品...
叶隽 其实纪念席勒,最能引起人无限向往的,仍是席勒文本中所勾勒的那个“戏剧世界”,那些男性的豪迈武勇,固然是了不起的英雄形象的史诗塑造;而女性的优美典雅,尤其为我所...
按照海纳·米勒在他的自传《没有战役的战争:生活在两种专制体制下》里的说法,他最初对莎士比亚发生兴趣,继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他读的就是《哈姆雷...
但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创新的浮躁与功利的焦虑”。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性似乎在进行着一种恶性循环的膨胀,当年洪堡曾抱怨自己的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的关注远胜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