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楼梯口的门》以远离纽约的中西部女孩柯尔津在20岁这年的人生故事为显性线索,以"9·11"恐怖袭击,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等政治历史事件为隐性背景,将主人公的个体创伤叙事...
摘要: 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表现出女性在21世纪面临的多重伦理困境:要求个体成为强健主体的自律性话语沦为无法企及的神话;被解构后,主体失去稳固的根基而遭遇存在的虚无;如果...
摘要: 对于身体在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政治语义场中符号化的倾向,英国作家A.S.拜厄特采取了较为审慎的立场。她在《巴别塔》中质疑了1960年代残酷戏剧的暴力语言对人类身体尊严与价...
摘要: 托妮·莫里森于2012年5月推出了第十部小说—《家》。小说讲述的是黑人士兵弗兰克·莫尼从朝鲜战场回归祖国,历尽艰辛将生命垂危的妹妹带回家乡,构建温暖有爱的"家"之故事。...
摘要: 在对希尼作品中听觉和声音要素的研究里,有关他"倾听"的诗学思想及其实践鲜有评述。希尼作为一个听觉诗人,将他的"倾听"理念浓缩嵌置于诗文创作中。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文...
摘要: 本文分析德里罗《白噪音》里展示的后现代日常生活场景,指出在以物、消费和媒介为主导特征的后现代科层社会,日常生活成了后现代文化的演练场,不过,其间上演的并非只是消...
摘要: 罗伯特·库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碎片、拼贴、作者介入、戏仿等创作手法,具有典型的元小说特色。其中一些故事因为与立体派绘画艺...
摘要: 奥古斯特·威尔逊大部分戏剧作品的冲突表面上发生在黑人之间,而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黑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后者往往被刻意隐去,或者以符号代替,受众所见仅仅是类冲突或...
摘要: 对核殖民和核暴力的持久关注是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西尔科小说中反冷战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典仪》中,西尔科用凝重而深邃的现实主义笔触详述冷战的核暴力和终...
摘要: 拜厄特短篇小说《玫瑰色茶杯》凸显了物之于人的多重意义。飞女郎文化崇尚的时尚之物讽喻了1920年代末新女性的历史局限性;偏移商品流通路径的玫瑰色茶杯,其社会文化意涵经...
摘要: 目前国内对希拉里·曼特尔作品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布克奖获奖作品介绍、曼特尔成长与创作经历研究及"克伦威尔系列"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解读。但是,相关...
摘要: 苏格兰小说的发展历经沉寂与崛起。本文从苏格兰小说本身发展的历程考察它的起步,探寻其创作的历史情怀与源头;结合苏格兰民族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纠结其中的语言问...
摘要: 研究者们已认识到多恩诗歌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体现出了巴罗克文学特征,但较少从理论层面进行概括和解释。"褶子"是德勒兹概括莱布尼茨巴罗克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它彰显了...
摘要: 1707年英苏合并之后,独立的苏格兰王国不复存在,苏格兰民族需要在新的不列颠框架内重新定义与构建自我。斯末莱特的《蓝登传》极力渲染伦敦的腐败与堕落,借此在情感上否定...
摘要: 有学者从新历史主义出发,认为华兹华斯在骨子里一直是保守的,包括他早期的《抒情歌谣集》也是如此,因此他在该诗集的序中声称这部诗集是一个文学实验,并不能支撑他去世之...
摘要: 本文从小说主要人物之一斯蒂福的一段内心独白展开,分析这个人物所展现出的"绝望"的心境,并剖析这种"绝望"在思想史和维多利亚小说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从克尔恺郭尔关于"绝...
内容提要: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知识界爆发了一场持续了大约半个多世纪的“古今之争”。迄今为止,学界大多把“古今之争”仅仅视为文学艺术原则或广义的学问原则之争。实...
内容提要: 科里奥兰纳斯热爱自身的高贵即“勇武”的德性更甚于城邦本身,并以城邦为实现自身高贵之工具;但在城邦特别是城邦平民看来,“勇武”无论多么高贵,终不过是保障城...
摘要: 本文探讨1910-1920年间风靡巴黎和伦敦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该舞团激发了伍尔夫去刻意追寻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并由此提出了"封套...
摘要: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