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约我把八十多万字大部头的《四世同堂》缩减成一个精华本,为的是便于普及。这是件积德修好的事,我没怎么犹豫就应承了下来。这个决定也有我个人的偏爱在...
考察当下的文学创作,作家关注的对象或焦点,正在从乡村逐渐向都市转移。这个结构性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空间的挪移,也并非是作家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追踪性的文学"报道...
一、道家精神与19世纪英国浪漫派的殊途同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互补的。如果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弹奏的庄严的主调,那么,道...
昌耀毫无疑义是二十世纪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当之无愧地赢得同时代诗人的由衷赞扬:“所谓昌耀,就是当今中国行吟在青海高原上的屈原。”①“他是用汉语写作最好的诗人之一...
志摩情事,世人皆知。然而种种传记,不是堆砌史迹,索然无趣,就是捕风捉影,人云亦云。更有一种风月笔墨,涉及淫滥,曲解诗人心性,致失其真。今思其生平,追其缘起缘灭,转...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态中,旧体诗词的地位是尴尬的。虽然领袖的诗词已经使“卜算子”“菩萨蛮”这类连专家都难说清含义的字眼广泛地传播于工农大众之口,...
(本文根据米鹤都新著《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有关章节改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难以评估的评估 知识青年的返城风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相交织的,可以说前者敲响了后者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不能说是与外界隔离的,事实上它对国际文学与文化思想吸纳很多,但却鲜有释放,并未形成内外双向交流,所以,从某一意义说,它仍有它自行其是的逻辑,...
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那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文化的格...
文学作为启蒙呐喊、政治宣传与非意义逃亡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主潮上来说,我以为是经历了启蒙呐喊、政治宣传与非意义逃亡的这样一个三部曲。 从辛亥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
关于文学的理想主义,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2012年10月11日19点,中国...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
前记 阅读《再别康桥》一诗,如果只是停留在亮丽音色的欣赏,以及那份离别时淡淡的感伤,还只是领略了皮毛,它更应该从心灵上进行悟证。当然,心灵的悟证不是凭空而悟,还要建...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要怎样理解一个中国人渴望了很久,又突...
摘要:陶少鸿长篇小说《大地芬芳》的主人公陶秉坤是一位塑造得非常成功的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是勇敢的土地开垦者、勤劳的土地耕耘者、执着的土地守卫者。作品同时生动地描...
用汉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一桩好事被官方刻意噤声,以巨著《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蜚声世界文坛的高行健,在自己的祖国被决绝地幽闭了。在...
一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有四次思想解放时期,分别对应着先秦、魏晋、晚明、五四,那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徐志摩,就其作品所呈现的异彩纷呈而言,在气质上对应的是先秦庄...
一、鲁迅的药与酒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呐喊》),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日日处在被迫害妄想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时距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
1976年夏天,毛泽东在北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县西门屯大队杏园养猪场的猪也奄奄一息。第一批病死的五头猪,“它们的尸身上,布满了铜钱大的紫色瘢块,圆睁着眼睛,一...
莫言自己好像挺看重《蛙》这部小说的①,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他有好几次都说起过《蛙》。这部小说的题材很引人瞩目,写的是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的真实民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