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英伦文艺圈里的中国人——《牛津画记》序言 2018-01-09
《牛津画记》(英汉双语),蒋彝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55.00元。该系列另有《湖区画记》《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 编者按:蒋彝(ChiangYee,1903—1977),...
[评论] 《八犬传》:在“世道人心”与“艺术至上”的缝隙中 2018-01-09
《八犬传》(全7册)[日]曲亭马琴著,李树果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336.00元 也许芥川龙之介最懂马琴,在“世道人心”与“艺术至上”的缝隙中,他们一方面欲为众人寻...
[评论] 2017欧美佳作盘点:多维写作与兴趣阅读 2018-01-09
《林肯在中阴界》 《4321》 《遍地火苗》 每到一年将尽,欧美各大媒体、专业阅读平台和大众图书网站都会接连发布年度佳作盘点,按照类型细分多达二十种。从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
[评论] 《使女的故事》:当讲述成为抵抗遗忘的方式 2018-01-09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陈小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有些小说会让它的读者感到战栗,还有些则连作者本人都无法摆脱自己笔下世界的阴影——《使女的故事...
[评论] 裘帕·拉希莉《解说疾病的人》:和“遥远印度”的想象性对话 2018-01-05
裘帕·拉希莉 《解说疾病的人》中英文版 裘帕·拉希莉这位美国当代女作家,是最年轻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更重要的,她是靠处女作摘得该奖。很多人并不在意这种“信息”,认为...
[评论] 裸露人间的孤独与希望:2017年日本文坛回顾 2018-01-02
又到年终盘点时,《产经新闻》日前以《裸露人间的孤独与希望》为题刊发述评,对2017年的日本文坛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尽管谁都能够通过社交网站与他人建立联...
[评论] 四学者谈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上 2017-12-28
[编者按]:莫娜·奥祖夫(Mona Ozouf)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法国历史学家,她和弗朗索瓦·孚雷(Francois Furet)一起开创了法国大革命批判史学。2017年9月21日下午,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莫...
[评论] 火的诗学——论加斯东·巴什拉诗学想象中的火 2017-12-28
一、巴什拉的想象观 从词源学上看,“想象”(imagine)就是“幻想,在脑中形成的图像”(imāginārius),同时也有“模仿、复制、描绘、扮演”(imāgō)之意。因此,“想象”的最初...
[评论] 在城市里发现世界的历史——评安德鲁·里斯的《城市:一部世界史》 2017-12-28
理解城市的历史,也就为理解人类的命运提供了一把钥匙。 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探究可谓我们这个时代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尤其是自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破50%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人...
[评论] 想象自我的方式——评《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017-12-27
2006年,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和质疑。相关言论经中文媒体断章取义地转载后,以“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之...
[评论] 对待土地的方式影响我们自身——读《泥土:文明的侵蚀》有感 2017-12-25
《泥土:文明的侵蚀》[美] 戴维·R.蒙哥马利 著 陆小璇 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泥土,是地球岩石圈浅浅的一层,从未被地质学家正儿八经地关注过。《泥土:文明的侵蚀》作者蒙哥马利现...
[评论] 英国文学中的音乐与共同体形塑 2017-12-22
内容提要 音乐来想象共同体,是英国文学中古往今来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在菲莉丝·韦利弗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把相关研究的范围从1840年至1910年的英国小说扩大到整个英国文学史。...
[评论] 赵彦:两部作品和两种无限 2017-12-22
文学:用于对抗重复性的武器 展开的文学大陆,是为了让我们的双眼不被真理的光芒所灼伤,因为与真理一样,其后被我们发现的科学和哲学都带有一种毫不客气和不容分说的残酷性:...
[评论] 世界文学理念的生成与阐释 2017-12-20
德国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期就明确地昭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近二百年来,“世界文学”这个著名的文化理念始终是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常谈常新的重...
[评论] 从古典传统到世界文学 2017-12-20
在人们关于未来文学的诸多想象中,最简洁明了、直入人心的或许莫过于歌德的那句话:“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伴随着欧洲人心灵中波澜壮阔的文学自觉和历史自觉,“世界...
[评论] 日本学者笔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史 2017-12-18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上、下卷),[日]武田雅哉、[日]林久之著,李重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88.00元 1986年6月6日叶永烈与林久之(即岩上治)会见于北京 叶永烈一...
[评论] 清晰的语言消失在沉默的行动中——读阿兰·巴丢《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2017-12-18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法]阿兰·巴丢 著 严和来 译 漓江出版社出版 在《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里,阿兰·巴丢具体地探讨了维特根斯坦的修辞学:从《逻辑哲学论》时期到《哲学研...
[评论]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启示 2017-12-16
制图:蔡华伟 有一批视文学为生命、甘于寂寞清贫、冷静观察民众生活、探索社会深刻含义、埋头打造独特语言的人,才有可能产生杰出作品。倘若我们作家诗人中充斥着以“穷怕了”...
[评论]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肖像批评及其当代启示 2017-12-16
作者简介:许钧,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迭出、“主义”盛行的时代,其影响在21世纪的中国还不见消退。学界论批评时,总是离不开“俄国的...
[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在死亡中寻求解脱与救赎的人 2017-12-16
1 要是老托尔斯泰还活着,估计也会赞成把《伊凡·伊里奇之死》、《克洛采奏鸣曲》和《魔鬼》结集的。因为在这三个晚期小说代表作里,探讨的都是他终生为之困扰不已并不断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