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苦行僧斗篷中旅行》:一个英国作家的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2018-03-02
【编者按】旅行写作界的风向标,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于2月1日在伦敦颁出2018年全部奖项,其中,“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大奖的归属最受瞩目,它被授予保加利亚籍诗人、作...
[评论] “我只有一句话: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伟大的小说。” 2018-02-28
乔纳森•利特尔在《善心女神》中,对德国当局在二战中的怪形怪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利特尔利用长达5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连当时的天候状况、人员间的对...
[评论] 加缪:推着徒劳巨石的西西弗,其实是幸福的 2018-02-28
吾魂兮无求乎永生, 竭尽兮人事之所能。 ——《西西弗神话》题词 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
[评论]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研究》为什么重要? 2018-02-27
华裔美国诗歌研究界一直以来有一个尴尬的现实:即有研究论文、相关译作,却没有研究专著。而今,随着《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研究》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出版,对华裔美国诗歌研究算...
[评论] 灰烬里的光亮灼伤野蛮的焰火 2018-02-26
二〇一〇年,克莱尔·吉根的小说《寄养》获得戴维·伯恩爱尔兰写作奖时,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福特在颁奖词中赞扬吉根“对词语的直觉令人毛骨悚然。她对生命的重要过程和结局持...
[评论] 一个27岁的女孩写了一部800页的小说 2018-02-26
2013年10月15日,埃莉诺·卡顿凭借长篇小说《明》(又译名《发光体》)(The Luminaries)摘得当年布克奖。此书长达800多页,至今仍是布克奖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获奖作品。 1985年出生的卡...
[评论] 新现实主义的回归 2016年斯特雷加文学奖与意大利文学 2018-02-24
埃多阿尔多·阿尔比纳蒂 《天主教学校》意大利语版书影 圣雷昂·马尼奥天主教学校 进入21世纪以后,意大利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难以维持20世纪80、90年代的繁荣局面,很少...
[评论] 一个冰岛作家的超现实主义之旅 2018-02-23
松(Sjón)全名西古永·比尔吉尔·西古德松(Sigurjón Birgir Sigurðsson),生于1962年8月27日。青年时便立志成为作家,16岁即出版了自己的首部诗集《幻象》(Sýnir,1978)。次年他组建了...
[评论] “爱”是所有小说都无法躲避的主题,但在拉丁美洲,“权力”远重要于爱 2018-02-22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可以有中国读者。” 隔着电话,75岁的拉米雷斯告诉腾讯文化作者。他读过李白的诗歌,也读过莫言的《红高粱》。莫言对中国北方小村庄的塑造,以及运用空间和...
[评论] 穿过图像丰富 的现实回家——瑞典现代散文诗的前半生 2018-02-12
梦想一种奇迹 我们当中有谁不曾在雄心勃勃的日子里梦想一种奇迹:是诗意的散文,充满乐感却没有音节和韵脚;足够柔软又足够刚硬,能适应灵魂的抒情的运动、梦想的起伏和意识的...
[评论] 2017德国文学:辨认自己和理解时代 2018-02-12
丹尼尔·凯尔曼 罗伯特·梅纳瑟 娜塔莎·沃丁 林小发 扬·瓦格纳 德译本《西游记》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躲避当下,我们可以从书中辨认出自己的模样,而后代也会从中更好地...
[评论] 包法利夫人死了,福楼拜为何痛哭? 2018-02-12
死亡向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无数哲学家和作家都曾对此有过深入的讨论,当然讨论的方式不尽相同,哲学家偏向于用概念,而作家偏向于用情节。无数文学作品之中,有无数的人物死...
[评论] 《半轮黄日》:将个人置于巨大历史中 2018-02-12
小说诞生之初,也许只是记录故事、愉悦考官或者读者的一家之言吧,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小说可以在作家的笔下千变万化,并承载着越来越沉重的期望——忠实地记录,回望并且反思...
[评论] “黑夜诗人”对生命的执着 2018-02-08
诺瓦利斯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之一,也是典型的所谓“病态”“颓废”的诗人,海涅称他“死亡诗人”。他的创作体现了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因此也被称为“消极...
[评论] 万花筒般的金斯堡诗歌和万花筒般的翻译——惠明译版《金斯堡诗全集》 2018-02-08
艾伦·金斯堡我们并不陌生。不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人,多少也知道他是美国“垮掉派”的主要人物。了解中国现代诗的人,就会很清楚他对中国现代诗创作起到了多大的影响。这种影...
[评论] 托尼·朱特谈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长19世纪与短20世纪 2018-02-06
霍布斯鲍姆 当今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性。这些人中有男有女,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之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他们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
[评论] 一人一时所见的世界:四本二战时期的日记 2018-02-06
笔者年少时,语文老师常叮嘱我们写日记,当时只为多写多练,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些日记需要上交,也不免有些“表演”的成分。直到长大后,方才明白日记的重要意义,在一个...
[评论] 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2018-02-06
托马斯·曼在逃离纳粹德国、登上前往新大陆的邮轮时,忽然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问题:如果将你送到一座荒岛,且只许你带一件物品,你会选择什么?而当时曼的手提箱里除了少量衣物...
[评论]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大街》 2018-02-06
即将到来的春节,如果你打算读一本书的话,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这是春节阅读最应景的书。虽然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评论] 刘宇昆《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承认历史,方能把握未来 2018-02-02
科幻小说研究专家亚当·罗伯茨认为西方科幻小说起源于古希腊小说中的幻想旅行作品,希腊罗马文化崩塌后,随着天主教会的文化主宰,和许多其他文化一样,幻想旅行类作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