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雄的散文集《长白九章》(吉林人民出版社)倾注着作者对白山松水的一片深情,该书通过9篇散文与吉林省9个市州形成对应关系,用生动的细节和动人的故事,讲述东北全面振兴的...
《当代》杂志2024年第2期推出的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是作家张炜先生创作生涯中用时最长、用功最深的一部长篇小说,其灵感来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读地方史料过程中的发现,经...
倘若以绘画作喻,庄深的新作《脉》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而非绚烂的油画;倘若以音乐作比,则是一阕二胡短笛演奏的民乐,而非一部长号钢琴伴奏的西洋乐。庄深以其对故土的...
我的批评观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批评 李 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文学批评崛起,取得丰硕成果。我自己正是在学院建制与培养方案的规定下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初步了...
有关东北文艺复兴、新东北文学是近年一个比较高调的话题。综观这些话题所讨论的内容,不论是关于东北文艺复兴之“兴”,还是新东北文学之“新”,大都将对象和视野集中在以双...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终南、蓝田、辋川,陕西土地上的小城,走进了许多文人的故事里,更因着《辋川集》《辋川图》,因着王维,而古意绵延。 “人”始终是中国...
新时代乡村脱贫致富和驻村干部形象,是近些年来文学创作的热点。《江岸向北》里的故事与人物虽然并不局限于乡村,但是主要人物都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的核心是乡村...
除了南翔小说一以贯之的三个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打通,自己经历与父兄辈经历的打通”,相较于其早些年的作品,新出版的《洛杉矶的蓝花楹》更强调“隽永...
2002年第4期《民族文学》上,刊发了一篇名为《天籁》的中篇小说。一场关于“诗”的萧索而盛大的意识流,流经伊河、宇思、斯勤三个年轻人的日常与精神生活,流向结局已定而终点...
拖网渔船从大海深处驶来,带着海风的咸腥与水汽,满载着动人的海上故事……刘玉民的小说《海猎》就这样来到我们面前。作品取材于20世纪末的“渤海湾大会战”。那时,每到对虾...
作为黑土地的守望者,迟子建多年拈笔行文尽是白山黑水,她用笔掘穿封冻的土层,既穿透历史,也穿透人心。新著《东北故事集》共有三篇小说:《喝汤的声音》《白釉黑花罐与碑桥...
《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引述其作为小说文学地位缘起与变迁,却也精准地道出小说创作的...
近年来,熊游坤的诗歌创作引人注目。他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杨子江》《绿风》《诗潮》《诗林》《诗歌月刊》等全国多家主流诗刊发表诗歌200余首,表现出良好的创作...
《十月》将《璩家花园》视作1949年之后的“南京传”,如命书批语,预先收束了诠释之道,却也精妙公允。《南京传》从三国写到建国,将之后的余地留给小说。作为非虚构的历史类读...
自然往往以其包罗万象而众声喧哗,不同音色之间既是对照,也是互释;既是沟通和联系,也是换喻和转喻。其中密布着交流与龃龉、和融与竞争。詹姆斯·伍德曾提及“比喻的语言是...
贴近时代,介入现实,探索人性,是现实主义文学不变的追求。从文学发展实际来看,现实主义美学并非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无限敞开的、具有审美延伸度的创作理论。批判现实主义...
一次跟小孩儿睡前卧谈,问她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回说还没想好,但一定不当编辑。问她原因,小孩儿有点愤愤的:“一天到晚就是看稿子,密密麻麻,勾勾圈圈乱七八糟的。跟作者...
几十年来,以小说、电视剧本创作为主体,运用虚构创作得心应手的薛海翔一改驾轻就熟的路子,在92岁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在此十年前已经离世),“巨大的空洞和虚幻如惊涛拍岸...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作家赵海忠长篇小说《匠者》,为乡土文学绽开了一朵塞上新葩。所谓“新”,一来因为其2023年12月刚出版,顶花带刺;二来因为题材新,它反映的主要不是...
沈念的中篇小说《歧园》中,一座空间不大的荒园,却牵动着一段厚重而曲折的家族往昔,见证了一份跨越地域与文化疆界的真挚情谊,又在无声的诉说中孕育未来的郁郁生机。故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