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杨荣昌:向人类精神的纵深处进发——评谢有顺《文学及其所创造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杨荣昌 参加讨论


    在20多年的文学批评写作历程中,谢有顺一直立于文坛风潮的前沿,对文学形式的变革与作家心灵的律动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映。最近出版的《文学及其所创造的》,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思考和努力,力图站在一个灵魂视点的高度上,向着人类精神的纵深处进发,以对精神叙事、灵魂探索等关涉生命价值重建的理论命题的阐扬,来实现对浅表化、戏谑化的创作潮流的反抗,以及对新的文学理想的张扬。
    “文学身体学”可视为谢有顺理论阐述的基础。他重申惟有正视身体的生理性、语言性和精神性,恢复其应有的伦理维度,才能获得身体的独立性,只有实现人的身体在场,才能为心灵的表达找到坚实的依托,如果作家只知一味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盲目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这样的文学就像没有身体的灵魂,极不真实。
    在此意义上,他呼唤一种有根的写作。他尤为推崇贾平凹、莫言、雷平阳、郑小琼等人作品中那种渗透创作主体深切情感体验的写作方式。他认为,贾平凹的作品有着结实的中国化的现实面貌,写出商州乃至整个西北的生活精髓,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为农村带来的心灵阵痛,以及从“废都”到“废乡”的中国人的精神流变;莫言以笔为犁,在故乡高密开疆拓土,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秘密腹地,其作品中的生命热烈、顽强、粗砺、荒诞,充满原始力,是野生中国的真实写照;雷平阳的诗歌是对乡土大地的精神守护,他对故乡、大地和亲人的赞歌,是从生命的根须中生长出来的,对残酷生活的洞察,同样写出了生命被连根拔起之后的苍凉景象……谢有顺看到这种追求精神之根的文学力量,作品中那种粗粝、有重量、有来源、在大地上扎根和生长的经验与感受,唤醒的是一个人身上最具创造力的部分,经由具体的、狭窄的路径进入现实,能够通达一个广大的人心世界。
    对灵魂叙事的追崇是谢有顺理论建构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说,他的批评核心就在于探究当代作家如何能在灵魂叙事的维度上作出新的有效的探索。在几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他为作家写出这种灵魂的挣扎而感佩,如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书写的是知识分子在严酷的历史选择中表现出的犹豫与怯懦,而在怯懦的背后,指向的是对造成人性变异的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反思。张者的《桃李》中,谢有顺看到,作家们倔强地与历史或现实进行挑战,以强烈的使命感记录下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引领读者体验到当下现实与我们的生存盼望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切肤之痛,体现出一种真切的存在感。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不仅是阐述具体的作家文本,更是借作品谈人生,表达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追求一种昂扬的价值理想。从铁凝、麦家、郭文斌等人的写作中,他看到了一种新的写作希望。铁凝小说凝聚残存的人性之善,麦家的《风声》为一种雄浑的人性精神作证,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书写了生命之坚韧。在这些写作中,作家们用宽广、仁慈的眼光打量生活,力图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发现生活本身更多的可能性,并为之建立起更高的精神参照。谢有顺赞许这样的写作,他一再阐扬一种理念: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它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
    谢有顺强调“叙事也是一种权力”,在《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等多篇论文中,他集中探讨了叙事伦理学,以此作为观察小说的一个视角。他认为,叙事不仅与文学的形式、结构和视角有关,也关系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一个单纯的故事,经由作家的叙事重构,可以达到一种伦理效果,进入一种新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可能性。他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对叙事伦理的话语谱系进行了回溯和重构,既看到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之间的同构关系,指出这种倔强生长的艺术性是文学的内部规律变化使然,又探析这种艺术性的生长对重建文学与个人生命关系的作用,从而肯定文学叙事在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独特价值。
    优秀的批评家有能力用一种饱含生命力的语言来理解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并以哲学的眼光理解和感悟存在的秘密,让批评成为个体真理的见证。作为一个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内在性工作的人,他必须“先立其大”,即树立批评的大方向,坚守文学的常道,诚实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聚合那些恒定不变的美学品质。从谢有顺的批评文字中可看出,他时刻警惕写作受到来自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或知识权力的多重绞杀,其文学批评守护着独立纯真的价值信念,多次发出关于批评的“个人宣言”,如《如何批评,怎样说话?》《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批评如何立心》等。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批评不应是作品的附庸,也不仅仅只有冷漠的技术分析,它应该是一种与批评家的主体有关的语言活动;在任何批评实践中,批评家都必须是“一个在场者,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地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基于此,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体现了较高的精神视阈,不拘泥于琐细的文本分析,更是站在灵魂审视的高度来辨析文学的艺术得失,有着较高的精神参照系。
    《文学及其所创造的》辑录多为长文,尽管时间跨度较长,但均体现了谢有顺文学批评的核心追求,即对建构文学整体性的努力。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批评等文体的研究方面均有深度的理论开掘,力求打通古今中外的文论通道,既强调文学的写实才华,更注重文学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查勘、探寻和建构作用,其中关于先锋文学、小说伦理、批评精神等的一系列论述,有效拓宽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边界。这种整全的研究视野,强劲的话语精神,犀锐的批评文风,以及对文学现场的强有力介入,体现出饱满的批评主体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