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古典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讽谏”“经国之大业”,到“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到近现代文学中的“诗界...
广东人民出版社 二○一八年十一月出版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村...
编者按: 中国文学有着多情重义的传统,一直以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善与美战胜丑恶,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让人们在阅读或吟诵时感...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被边缘化”“不及物”“休眠化”“失语化”“理论化”“娱乐化”等种种遭际,某种程度上是其...
摘要:本文对吴语宁波方言的指示词做一个初步的形式与功能描写:词根与语源、基本的语义、句法特点。宁波方言的指示词看似二分,“堂”表近指,“该”表远指,但事实上并非如...
内容提要: 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
内容提要: 在构建形象的过程中,文字的能指与所指必须一起转化为具象,但这种转化存在不完全性。其中原由,从文字的角度看,一是文字是一个独立运作的有意义的符号系统,二是...
“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中外交往的商贸之路,是各国政治交流的和平之路,是沿岸各国文化沟通的文明之路,也是不同民族、地域、国度间的审美交融之路。”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
内容提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实践范畴的性质和范围作了进一步探究,更注重从主体...
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多次踏查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民间文学遗存的基础上,马名超提出东北存在一条狭长的史诗带,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就是赫哲族的伊玛堪。赫哲族人口较少,2010年...
摘要 :任何批评话语只能作用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批评对象,批评话语与特定批评对象由此构成话语旅行与意指实践间的张力。作为地方性知识叙述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既有批评理论间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也获得了充分的成长空间,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都得到了不断拓展...
摘要 :阿来的生态关怀在早年的文学创作中已见端倪,近来创作的《山珍三部》以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为切入点,通过儿童、乡老和知识分子的现实生存境况折射消费文化语境中高原自...
内容简介 :十七年少数民族小说合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步伐, 在积极融入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叙事中, 采取少数民族地理空间设置、少数民族自然风光描写、少数民族风情风俗展示等叙事...
新时期以来,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创作队伍来看,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作家梯队,有的还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李传锋、叶梅、温新阶、王月圣、杨秀武、邓...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本土化的结果。它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汉译是学界讨论已久并被人们期待、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文联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同时,组织一批藏汉族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始汉译...
史诗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以口头形式创制的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是无文字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占...
云南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迄今发掘出史诗流布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等19个民族。各族人民把史诗视为民族的“根谱”和“历史”,极为珍重。 史诗,是一种结构庞...
赫哲人以伊玛堪为荣,口耳相传,世代传唱;伊玛堪为赫哲族争光,唱出国门,走向世界。伊玛堪是历史悠久、用赫哲语说唱的英雄莫日根之歌,是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