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潼关方言除了"过1"和"过2"以外,还有一个变作阴平调的"过3"。潼关方言给字句里"来、去"可处在"给"的前边。潼关方言一般不说"去北京、去食堂、去上班、去工作"...
摘要:陕北方言和文化涵养了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及经典作品。延安革命时期,陕北方言的地位和价值很高,第一次全面进入文学作品,并成为文学语言的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摘要:运用共时描写和比较的方法,从"重叠、组合、A(的)补"等几个方面指出了濉溪方言形容词程度的生动表达形式及其特点,并从形容词重叠和组合两个方面与秦晋方言进行了比较...
摘要:在北方方言中,“瞎”有行为动词、性质形容词、预设否定副词三种词性,具有多种语法作用。性质形容词“瞎”与反义词“好”组合,构成反义联合短语“瞎好”,后来演化出...
摘要:以孙吉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孙吉方言中几类较有特点的表达结构的分析和考察,讨论了"状语+形容词""形容词+得+程度补语"及其他几种结构的语法形...
摘要:咸阳市方言的主体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北部及西部有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的乡镇或村庄;成阳市主体方言还可以再划分为四个片区。古汉语“泥娘”母拼开口呼的字在成阳市方...
摘要:亲属称谓是有亲戚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呼方式。主要从“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方面入手,呈现周至方言亲属称谓的概貌,并探讨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在语音、词...
语言是民族认同最重要的标志,有了语言的代代相传,才有民族的生生不息。语言还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治理、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国家统一、国际交往的重要因...
摘 要: 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但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要进一步提高,成为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的、全民都能使用的、富有表达力的、优美的语言,这就要以雅俗共赏的北...
摘要:连读变调是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凤翔方言非重叠式两字组连读变调和重叠式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规律与特点进行讨论。研究表明,凤翔方言非重叠式两字组连读产...
摘要:三原县大李村是一个山东方言岛,形成于129年前,其居民主要来自山东菏泽。先描写三原大李村菏泽话的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音特点。 【作者】陈荣泽 【作者单位】西藏民...
摘要: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单字调音高数值进行提取,采取T值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处理并制图,得出乾县方言单字调调值、声调格局和主体分布等基本情况。 【作者】杨梅 【作者单位...
摘要:宜川方言北接陕北晋语片,东临山西中原官话汾河片,南邻陕西关中方言区,是几种方言相互接触、混杂而形成的,很有地域特色。由于壶口一带的方言更古老一些、更土一些,很多方...
摘要:将日常搜集到的文白异读字加以筛选、整理,从今音出发看文白读音声韵调之间的异同,从古音出发看文白异读的系统性和对应性,并对文白异读字中所反映出的方音层次和层次叠加...
摘 要: 文章在对国内近70年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研究作出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展望其可能的发展方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内语音学主要研究汉语和英语的发音和音系结构。改革...
摘要:声调产生需要五个必要前提,后三个是语言学前提或三步语言学前提:(LP1)语音前提是有多种发声态存在,如气声、假声。这些发声态天然引发音高差别。(LP2)音法一词法前提是高响度...
摘要:现代汉语中高频词"容易"古今意义不同,历时层面上看经历了词汇化和后续语法化两个阶段的演变。东汉至魏晋时期,"容易"作为"可以轻视"义助动词短语,固定连用于"谈何容易"为代...
摘要:《史记》动词使用具有弹性魅力,以及动宾合成词与主谓合成词、状谓合成词与动词连用,都能显示出锤炼动词的活力,且能俗中出雅、顿成异观,还有因此创出不少别致的新词。 【...
摘要:本文回顾了“都”的句法、语义与语用研究的现状,结合种种语言事实重新考察它的意义与功能,指出:(1)“都”能够与全称量词“所有”“每个”等共现的事实说明,它不是真正的全...
摘要:本文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构式语法和关联理论,以"很+N"构式为例,分析语法转喻解读所涉及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并提出语法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模型。研究发现,首先,语言交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