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专访:“我是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2017-10-17
新华社新西兰奥克兰8月18日电 专访:“我是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新西兰领奖前谈创作 新华社记者田野宿亮 “我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儿...
[访谈] “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2017-10-17
编者按 文风关乎世运,世运隐于文风。文风不仅是语言风格和个人喜好,更折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尚,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环顾时下思想文化和理论学术各领域,文风问题依然不同程...
[访谈] “随心所欲”,穿越译林70年——与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对话 2017-10-17
他示意我们喝沏好的绿茶,自己则端起特制的红糖茶水呷了一口,脸上露出满意、惬意、得意的笑容:“他们不让我喝红糖水,说是不利于健康长寿,可我每天都喝,我活到95岁了,说...
[访谈] 英文版《文史哲》:让世界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 2017-10-17
让世界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 ——主编王学典教授谈英文版《文史哲》 《文史哲》英文版是对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补充,我要建议学生以及学者们充分利用这份新杂志。它把中国大陆的...
[访谈] 台港文学研究的学术勇气和发现能力 2017-10-17
——访台港文学研究者古远清 问:你在大陆和台港三地出版了《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
[访谈] 文学的责任是不断寻找新的希望 2017-10-17
铁凝以一篇《哦,香雪》蜚声文坛,之后陆续创作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大浴女》《永远有多远》等一系列作品,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文字里,始终让人看到平凡的...
[访谈] 天津大爆炸一周年作家何建明再谈《爆炸现场》 2017-10-17
没有谁是局外人 ——天津大爆炸一周年作家何建明再谈《爆炸现场》 立秋刚过,暑热未消。一年前,就在同样闷热的天气中,天津港一声巨大的爆炸震惊全国。一个月后,作家何建明...
[访谈] 新诗百年谈:传统、现代性及公共性 2017-10-17
尽管我们越来越相信这并不是一个缺乏“好诗”和“优秀诗人”的时代,尤其是当我们回溯100年来所涌现的经典诗人和代表性文本,但是对于百年新诗而言,无论专业诗人和评论家如何...
[访谈] 徐则臣:写小说是一门科学 2017-10-17
印 象 小说是他的日常生活 大约十年前,一群作家到沧州开会,身为《人民文学》编辑的徐则臣见到了来自天津的龙一。会后不久,龙一给徐则臣寄来一篇小说,题为《潜伏》。徐则臣...
[访谈] 鲁迅思想的魅力在于强大的现实性 2017-10-17
9月22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承办的“回顾与展望:鲁迅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在京召开。众多鲁研界专家汇聚一堂,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
[访谈] 从龚自珍到鲁迅,一条承上启下的精神纽带 2017-10-17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也是近代思想启蒙家、诗文大家龚自珍逝世一百七十五周年,为此,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两本传记《搏击暗夜:鲁迅传》和《剑魂箫韵:龚自珍传》。这两...
[访谈] 全球视阈中的中国“70后”作家群体 2017-10-17
鲁迅文学院是当代重要的文学现场,一大批青年才俊在这里畅谈文学理想,涵养文学性情,切磋文学技艺,重塑文学责任感。鲁院以国家文学院的高平台和大视野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文坛...
[访谈] 在学术研究中感受生命的活力——访葛晓音 2017-10-17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于上海,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汉...
[访谈] “对话”塞万提斯 “咀嚼”堂吉诃德——《光明人物》版专访董燕生 2017-10-17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包括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在内的一批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2016年,恰值塞万提斯、莎士...
[访谈] 我们时代的写作,如何缺失了历史感?(上) 2017-10-17
回荡在近年文坛的一个关键词,即为历史感。历史感缺失,已然成了我们时代写作的重要表征之一。前不久,张悦然长篇小说《茧》甫一发表,就被看成是“80后”作家首次正面表达“...
[访谈] 放置爱的过程 可能是一种和解 2017-10-17
■解放日报首席记者顾学文 14岁,以青春的书写起步,走到今天,张悦然以更丰沛的感受,书写更深刻的成长。 新作《茧》,主角不再是少年,叙事也不再仅仅停留于青春,而是以文学...
[访谈] 李彦: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表达 2017-10-17
原题: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学表达——访中英双语作家、加拿大滑铁卢孔子学院加方院长李彦 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20多年前就以其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成功闯入北美主流文坛,从...
[访谈] 追溯乡村 作为一种告别 2017-10-17
■解放日报记者王一 格非曾以十余年的时间,尽数投入“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忠实描摹时代创伤,呈现伤口的隐隐作痛”。此种感觉可能触...
[访谈]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矗立起一座新的丰碑——在评选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2017-10-17
尊敬的米哈伊洛夫社长先生,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由光明日报社与塔斯社共同主办的“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文学作...
[访谈] 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演讲人:许结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演讲时间:2016年3月 2017-10-17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赋学会会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中华辞赋》顾问。曾受聘为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并受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