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王一 格非曾以十余年的时间,尽数投入“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忠实描摹时代创伤,呈现伤口的隐隐作痛”。此种感觉可能触发了格非下笔去写一部新的小说——《望春风》,“我试图在弥合创伤上作一些努力”,这既是对上一阶段创作的补充,更是别立新章的一种尝试。 《望春风》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小说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村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画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乡土中国”面临终结。 也许就是在格非笔下,在他描写的“乡村终结”的过程中,《望春风》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乡村伦理和历史变革的机会。 谈创作一部重返故乡的小说 读书周刊:写完“江南三部曲”之后,您曾说,打算最近一段时间不再写触及乡村的题材,想写一些玄幻、悬疑的,甚至还想写推理小说,但您的新作《望春风》,故事同样来自乡村,并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为何又重新开启了乡村题材的创作? 格非:在“江南三部曲”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的结尾,当庞家玉孤独地死去的时候,我觉得写得过于悲观了。我当时就在想,她,或者说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命运?如果有,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在《望春风》中,我安排了稍好一点的结局。《望春风》的整体基调会比三部曲多一些暖色,更多留意中国乡村的人情。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我弟弟带我去看老家的时候,我发现老家没了,全部都是瓦砾废墟。这或许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可是对我来说,意义有所不同。 我在细雨中坐了两个小时,坐在家门口的废墟上。虽然四周空无一人,我却好像听到了我的邻居在说话,然后我就出现了一种恐惧。 我的这部小说是从1958年开始写起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写到2007年,假如我不来写,我相信我们村里也不会有人来写。那么,所有的这些人和事都将湮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