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徐则臣:写小说是一门科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津日报 何玉新 参加讨论

    印 象
    小说是他的日常生活
    大约十年前,一群作家到沧州开会,身为《人民文学》编辑的徐则臣见到了来自天津的龙一。会后不久,龙一给徐则臣寄来一篇小说,题为《潜伏》。徐则臣读后莞尔一笑,龙一在小说里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主人公的名字是从自己的名字演化来的,叫余则成。《潜伏》刊发在《人民文学》上,三年后,电视剧《潜伏》播出,“余则成”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徐则臣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身边很多朋友干脆直接叫他“余则成”。
    不久前,徐则臣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如果大雪封门》,收录了他19年写作生涯中的17篇小说。这些小说涵盖了他近年创作的两大脉络:“北京”和“花街”,前者讲述年轻人在大城市的奋斗;后者呈现出对故乡的回忆与古老文化的趣味。
    采访徐则臣,是今年6月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家咖啡馆里。眼前这位年轻作家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言辞诚恳,谦虚平和。后来我读到天津作家武歆的文章《阅读者徐则臣》,他描述徐则臣“总像是在走神儿……依旧保持着江苏小城溪水般的安静品格”,这确实精准写出了徐则臣的特点——他从不显得咄咄逼人,也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骄矜。
    他在苏北乡村度过了赤脚放牛、推磨、插秧、割麦子的童年,后来在村里念小学,镇上念初中。他喜欢书法,也爱读书。他读过的书包罗万象,从爷爷订的《半月谈》《中国老年》到《西游记》《小二黑结婚》《金光大道》。他喜欢听收音机,因为那时电台总放小说连播;每天中午放学出了教室撒腿往家跑,就为了听12点半准时播出的单田芳评书。这是他对文学最初的记忆。初中时他读了《围城》,高中开始读张爱玲、苏童、叶兆言,以及曹雪芹和托尔斯泰。高二时他写了一篇小说,高三时又写了一篇更长一点儿的。不过,那时他并没想过当作家,高考志愿填的都是法律系,阴差阳错才进了中文系,“要是学了法律,我肯定不搞文学。”
    他到淮安念大学,到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第一次来北京赶上沙尘暴,长安街看上去灰头土脸。他见到了各种靠谱和不靠谱的年轻人,他们都被他写进小说里。硕士毕业后,他进《人民文学》杂志社做编辑。“来这儿工作和文学的关系可以更近一点。”那时他有大把时间可以写作,正是那段时间,他写出了长达45万字的《耶路撒冷》,试图梳理“70后”的精神脉络,小说结构也取得了很大突破。
    他极少社交,不参加饭局,生活只与文学相关。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精神历练,而非物质追求。“《耶路撒冷》卖了10万册,给我带来很多收入,但我不可能每年写一部《耶路撒冷》,所以写作并不能让我衣食无忧,但原来很穷的时候,都快吃不上饭了,别人让我写剧本我也没写,我觉得我撑得住。”他最新一部长篇小说《王城如海》已于今年7月发表在《收获》杂志第四期上。这又是一部心血之作,虽然只有十多万字,但他写了三年。小说名字来自苏东坡的诗句“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主人公是一个海归话剧导演,整个故事发生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导演的日常生活与他的戏剧交错在一起。
    他的下一部小说也准备了很长时间,“我知道方向在哪儿,但不成熟,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我不允许自己的两个长篇之间有相似之处,包括结构、内容,要是花那么多时间又把过去重写一遍,那有什么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