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回族,1982年生于宁夏西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发表作品两百余万字,出版有《父亲的雪》《碎媳妇》《长河》《马兰花开》《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中国新年,带动世界进入“春节时间”。中国风吹遍九州,中国红红遍世界,春节跨越国界、引发共鸣,成为“世界节日”,正在于它所承载的,是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是立...
从一般文学评价、文学史的发生来看,在相当程度上,所谓文学史其实是由批评史所支持甚至塑造的。只是相对于后来文学史研究的明显强势,批评史本身倒被边缘化了,或被置入了广...
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有一个雄心:让自己的作品留下来,成为经典。如何做到这一点?文学理论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是这样给作家们指路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
“诗词综艺热”是时代的声音,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去做传播工作,能不能创新传播形式,...
内容提要: 近年来经典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但是话题再“热”,也改变不了经典已经越来越受冷落这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热”与“冷”的背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黄的叶,红的叶,又到深秋。 2016年,我的警察年。 就像2010年,我的丹东年。那一年,我七下丹东看守所,与民警和罪犯同吃同住。民警透支生命恪尽职守,罪犯追悔莫及泪流成河。生...
我总是有许多难以启齿的情感。 比如,我不爱故乡,人人都爱故乡的,但我不爱。也不知为什么,就是没爱上,比起回到故乡,我似乎更愿意离开故乡。 再比如,我也不怎么爱母亲,...
【《中国诗词大会》热播透视】 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
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要从基础研究扎实做起,充分利用文献、文物资料,加强田野调查,对传统文化多一点儿“同情之理解”,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调,更为理性...
我想写一本与旅行有关的书。它虽然只是有关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徒步线路”的行走笔记,可这条路,在我,视作心路。两次走进喜马拉雅山野、环绕8000米级雪山安娜普尔纳峰的徒步...
高考新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发现语文高考将更看重对文学名著内容的阅读理解,希望语文课能更好地敦促学生接触经典著作,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学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80年代”如何成为了学界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在我的理解中,有许多社会与文化心理以及历史语境方面的原因。 其实,“80年代”并不是新世纪这些年才成为核心话题的。20世纪八九...
很长时期以来,我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叙事文学,有一点点不同的想法。从《太平广记》这样的传奇小说开始,到四大名著,包括蒲松龄的短篇小说,它们都有非常精彩、精妙的...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我在许多场合遇到过许多我的读者,他们向我提出过许多有意思的话题,大多是针对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人物的,那样的场合往往使我感叹文字和语言神奇的功能,它们在我...
春节假期,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许多家庭一起围观的节目。舞台上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精通程度,屏幕下唤醒的却是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懵懂学语...
内容简介 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反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新四军老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
市面上经常看到以“重读……”为名的书或文章,比如《重读近代史》《重读马克思》《重读史记》等。每当这时,就很佩服这些作者。因为,那些书他起码看过两遍,才能叫重读。...
年少时和哥哥一起看电影,画布将一个陌生的世界带来。电影里的人穿的衣服,说的话,以及吃的食物,均陌生。这种差异打断了我对世界固有的认知,让我的内心在僻静的乡村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