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字懋青,1921年生,甘肃天水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
先生之严 毕业论文是考验门生的关键环节,霍先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我有着亲身经历—— 第一步,选题。先生要求我们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沿,选题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
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师从钱谷融先生,是其关门弟子之一,著有《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褐色鸟群》等作品。2015年,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
和钱谷融先生在一起,总是特别放松,身心愉悦,如沐春风。我想,这肯定不止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2016年冬,在北京第九次作代会上,又见钱先生。作为参加这次会议最年长的作家,...
新华文轩集团在做一套当代作家的自选集,第一批出版陈忠实、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等的作品,目前签约的还有熊召政、王安忆、赵玫、方方、池莉、苏童等同行文友,今后还将考虑...
曾经于各种场合见识过林散之清灵润率、入矩出规的晚年书法,可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邵川编著的这本《林散之年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适合绿窗人静时阅读。风来墨...
我与管士光相识于1999年夏天。此后相交近20年,此前我曾获赠他的《浅草集》《管士光作品集》。近日收到《管士光文存》(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仍然让我大吃一惊。从初识到现...
文章写得那么好的汪曾祺先生,却不会写报告。有一次为女儿汪明写“病退报告”,呕心沥血写出的报告,寄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汪明下乡的地方,却被基层农村干部“枪毙”并嘲笑...
丁酉岁初,业师霍松林先生安然走完了自己人生的97个春秋,与世长辞,驾鹤西归!这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这些受业弟子的重大损失。 霍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1979年12月,《文汇报·笔会》两次刊登短篇小说征文启事,要求来稿“塑造新长征中的各种艺术形象,包括正反面人物,中间状态的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他们的丰富的内...
我读王安忆是从她的《雨,沙沙沙》开始的。因为我是林斤澜迷。林斤澜在北京西山“云游”,接到《北京文学》编辑部电话,编辑部又开车找他,送篇目,要他为《北京文学》1980年年...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
在中国,凡是从事英语研究和翻译者,几乎都知道陆谷孙;读过大学与学过英语的几代中国人,大都用过他参与编写或主编的《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以及大学英语教材。身后,...
我认识傅璇琮先生,是从读他的大作《唐代诗人丛考》开始。在这本书里,他考索了部分大历诗人的行踪,同时引出了大历诗风。读着这本书,我心生仰慕,希望能结识傅先生。其时,...
冯其庸先生驾鹤西去了。 2017年1月22日下午,我在办公室刚批阅了一摞文件,下意识地打开微信,突然看到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发来冯其庸先生去世的消息,立即心如铅坠、怅然若失。第...
1987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久已向往的中华书局,怀揣着我的导师吴枫先生的亲笔信,带着不安而又崇仰的心境去拜见傅先生。待人和善、笑容可掬的他,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窘态和...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幼时随父母从台湾迁居北京,曾在位于北京城南的晋江会馆内居住了17年。1948年回到台湾的林海音定居于台北城南,这里曾是台湾文人雅集之所。1960年,居住在...
二O一七年正月初七,我从上海飞赴北京为冯其庸先生守灵,初九参加了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与数百名各界人士一同向冯老作最后的道别。在回上海的航班上,我不禁翻看起电脑里有关冯...
2009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学要加大人文学院办学力度,聘我为讲席教授,按程序要有几位专家推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感到突然,问我:“不做馆长了吗?”我说...
2016年2月23日,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到场,向他们心中的“教授”“大师”和朋友——翁贝托·艾柯挥别。他的离去,让世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 1980年,48岁的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