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论] 《汪曾祺1000事》:著书老去为抒情 2024-09-02
《汪曾祺1000事》,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作家传记。这部作品有些像年谱长编,但又比年谱丰富,有色彩和声音。这部书的写作,与中国当下的阅读氛围格外地协调,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作品评论] 以新闻手法、文学笔法书写乡村振兴 ——《山这边,山那边》的文学创作与出 2024-09-02
劳罕、邢宇皓、卢泽华、常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以敏锐的政治站位、宏阔的历史视野、强烈的时代意识、扎实的调查研究、精湛的文学笔力,深情书写苏皖交界...
[作品评论] 《巡山》:创作源于热爱大自然 2024-09-02
生态文学这个概念令人感觉亲切,会由衷产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命共鸣,但是真正写生态文学的作家及作品并不多。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推出的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生态文学作品...
[作品评论] “市井诗学”与“时代传奇”——论《繁花》文学叙事与影视表达的不同魅力 2024-09-02
金宇澄所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经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历经十年苦心孤诣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伴随着新年璀璨焰火热闹播出。其大刀阔斧、面目全非般的改编迎来褒贬不一的...
[作品评论] 巴陇锋《五月黎明》:宏大主题的文学言说 2024-09-02
《五月黎明》讲述了1946年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国民党政府及军警宪特围追堵截之中,共产党人与普通民众舍命护送“百姓之王”倪柏仁去延安,用生命与鲜血谱写出一曲荡气回...
[作品评论] “寻父”与挣脱人生牢笼的想象 2024-09-02
刘皓是一位00后写作者,非常年轻,但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鸵鸟》和《库球》却令人惊艳,在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叙事的复杂性等方面,显示出其小说技艺的娴熟,才华斐然。这两...
[作品评论] 南方与自由的无能——评王十月《不舍昼夜》 2024-09-02
“不舍昼夜”的前一句是“逝者如斯夫”。于小说主人公王端午而言,在当代中国生活五十年的时间感觉,犹如背对潮水。这种推背感究竟来自何处?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窃窃私语。...
[作品评论] 郭冰茹:方言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2024-09-02
一 提起“方言写作”,很多人都会想到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胡适在1926年亚东图书馆印行的单行本序言里说:“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
[作品评论] 吹尽狂沙始到金——评薛成龙《昨夜风雪》 2024-09-02
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薛成龙是我多年的朋友,是个低调、内敛的人。平时偶尔可见到他写的一些小文章,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在坊间小有名气。2023年初, 他...
[作品评论] 蕉林与密室——陈崇正《香蕉林密室》的意象书写 2024-09-02
2024年3月,陈崇正长篇小说《香蕉林密室》出版。作为《美人城手记》的前传,与面向未来的科技幻想不同,《香蕉林密室》书写了两个时代,围绕陈、关、肖家族两代人,展现了转型...
[作品评论] 当代文学灾难书写的生态内涵与美学意蕴——以阿来小说创作为中心 2024-09-02
在中国文学史中,灾难书写有着悠久的传统,包括先秦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对大禹治水场面的描写,建安时期曹植的《说疫气》对瘟疫事件的记录以及杜甫在《夏日叹》《观祈雨》...
[作品评论] 破解当下散文创作难题的 基础理论读物 ——评陈胜乐新著《中国散文美学综论 2024-09-02
《中国散文美学综论》全书分“总论”“史论”“本论”“策论”“中论”“律论”“派论”“政论”八大部分共54章,突出了中国散文的“史”与“论”两大系统建构,章节之间独立...
[作品评论] 当“打工文学”迎来共创时代 2024-09-02
“打工文学”的概念早已有之,指的是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南方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打工群体。他们中的...
[作品评论] 国家行动中的个人意志——读刘庆邦《花灯调》 2024-09-02
刘庆邦以短篇小说蜚声当代文坛,其实他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比如反思国民“泥性”的《黄泥地》,表现女矿工生存与命运的《女工绘》等,这些长篇并不比他的短篇...
[作品评论] 《大校的女儿》:抗争与妥协 2024-09-02
演绎一辈人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的影视剧很多,从《金婚》《王贵与安娜》到《父母爱情》,有很多部精品。《大校的女儿》却在立意上有大不同,男女主角从未在一起过,但两人的感...
[作品评论] 《霍林河的女人》:她们的每一面都值得被赞赏 2024-09-02
她们不想让热血受限于年龄, 冷却在时间长河里 用414页的篇幅来讲述4个女孩在“山乡巨变”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霍林河的女人》这种慢火细炖的沉浸式“慢”表达,构建了都市...
[作品评论] 《不舍昼夜》: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 2024-09-02
2019年,与冯素素离完婚后的主人公王端午预备着抑制已久的流浪生活。临走前,他决定带一本书。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些在王端午不同人生阶段被触碰、阅读的书目,构造了他特定...
[作品评论] 从“被忽略的草”到“隐蔽的土壤” ——关于黄灯《我的二本学生2:去家访》 2024-09-02
徐威(慢派读书会指导老师): 在我的印象中,黄灯老师是可能是唯一一个长时间坚持到学生家去家访的高校教师,这令人佩服。她把这些丰富的调研与深入思考化成文字,于是就有了...
[作品评论] 一部展现川江流域红色文化的力作 ——冰春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的艺术特 2024-09-02
作家冰春的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题材新颖、视角独到,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时期为大背景,以保卫内迁来川的当时国家仅有的“三化”——二三化学兵工厂、化学应用研究所...
[作品评论] 《人世间》:人民性表达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 2024-09-02
内容提要 在近十多年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人民性表达的问题已愈益明显且成绩斐然。这首先表现在当前长篇小说创作中对工人、农民、军人形象的人民性重塑上,但它不是对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