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于诗歌的发展脉络与艺术创新,从审美途径看,当是“唐诗作酒,宋词当歌,元曲为梦”。纵观今古,诗歌的最高意境当属唐代,唐诗的风华绝代缔造了一个诗歌王...
世界播迁的背景下,久经年月的往事与家族绵延有何悲喜交织?一生爱国、半生漂泊的华侨家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在散文集《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中,作者刘登翰结合其...
真实是散文写作的第一伦理,散文文体的价值和散文的为文基础是真实。这种真实,既是作者个人层面的主观问题,也是散文文体的客观要求,是作者与读者签的一份文体契约,这个契...
百感交集之中,读完祝勇这本极具分量的新作。虽是新作,写的却是旧事。虽是旧事,却是之前我不曾深入了解过的一段历史。它非个人的历史,亦非国家的历史,而是一段文化史、一...
面对小镇,我们从来不只拥有“留下”和“离开”的二元选项。颜歌用她的写作与作品共同完成了这出漫长的“出平乐镇记”,其珍贵的启示,正落在留下和出走,离开与回归的流连、...
葛亮于2022年8月出版了长篇小说《燕食记》。在创作过程中,葛亮不仅用想象的方式来描摹粤港地区的历史,还采取实证、访谈等方式,还原这一地区历史,想象的部分连接着时代,实...
读罢小说,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医者难以自医”的古老命题,是优等生文化与现代性精神症候的弊病与创痛。但小说或许可以呈现一个更具有救赎意味的“人间”,用一种更为深入泥...
■尽管记忆这东西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它根植于作者的理想园地,就很难连根拔起,久而久之,成长为一棵丰满的想象之树,并通过语言文字被描绘出来,同时也成为一片树...
故事、人物、环境是小说三要素,小说当然需要独特、精彩的故事情节,逼真、夺目的生活细节,原色原味的非虚构场面,但更需要新颖、多样、创新的人物形象。人永远是世界的主体...
最近买了一只万花筒,总喜欢拿着它就看很久,家里的场景很普通,但是通过万花筒的不断重复和反射就会变得异常美丽,如果这时候放点迷幻的电子乐,再让万花筒平移或者旋转,就...
我常常说,写作之于我,就是蹲在生活的墙角旮旯,冷眼旁观着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这里边包含了我对写作视角、现实和取材三方面的选择。 “墙角旮旯”意味着偏僻,边缘,这正是一...
编者的话 本报近期组织探讨“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等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热点话题,并以此为入口,开辟了“从地域出发——”笔谈专栏,期待将这一探讨引入更为开阔、深入的...
今年暑期旅游格外火爆,名山胜景人头攒动,各大博物馆一票难求,City walk(城市漫步)悄然兴起,民众出游意愿强烈,旅游场景多元。旅游新需求新业态的发展,反映了时代要求,人...
笨水这组诗,给我的震撼和回响,不亚于阅读一部浑厚、壮阔的长篇小说。 《人间无小径》这组诗意境阔大,将人置放在宇宙万物背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超越世俗世界的无限意义,...
关键词: 乌兰其木格 乌兰其木格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研究者,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第一印象。迄今为止,她在内蒙古、天津、河北、宁夏、山东、北京等多个省市生活和求学。博士毕业...
昔日点石成金的毕飞宇,暌违十五年,重出江湖,携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原载《收获》长篇2023年第三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隆重返场。文字的盛宴、精神的狂奔、...
《怀揣手艺的人》是诗人凸凹为大国工匠敬献的诗篇。“手艺”是指匠人们凭借灵巧双手打造器物的技艺,它绝不是某种机械重复性劳动,而是包含着审美属性的艺术性创造。在这本专...
“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来源于说唱歌手董宝石的调侃,经由网友的热议、媒体的炒作和学者的辨析,逐渐成为继赵本山喜剧小品之后东北文艺具有标识性的词汇。其当然不是一个严...
昔日点石成金的毕飞宇,暌违十五年,重出江湖,携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原载《收获》长篇2023年第三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隆重返场。文字的盛宴、精神的狂奔、...
20世纪90年代,张炜在出版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时候,用他的一篇题为《融入野地》的散文放在书的后面作为代跋。在这篇散文中,张炜抨击了“故乡”这个字眼,指出这个词已经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