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从借词看粟特语对回鹘语的影响(3)


    粟特商人经商贸易的范围,从拜占庭到中国,并控制了中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南路。公元3世纪时,他们南下到贵霜境内的大夏(巴克特里亚,Bactria)和犍陀罗(Gandhara)经商⑦,公元4世纪初,粟特开始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贸易⑧,从5至8世纪,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的国际贸易。6至7世纪时,粟特人也掌握了从拜占庭和波斯通往欧洲西北部的“毛皮之路”⑨。粟特人外出经商,往往结伙而行,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并有武装自卫,沿途建立聚落,商队首领称“萨宝”(*s'rtp'w),他们把西方的金银、香料、药材、奴婢、牲畜、器皿、首饰运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丝绸运到西方⑩。为了打通到拜占庭的丝绸贸易,粟特曾出使波斯请求通商(11)。据中亚史学家塔恩考证,西方人对中国最早的称呼“赛里丝”,在古希腊著作中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30至前87年之间,相当于西汉武帝元光五年至后元二年(12)。而“赛里丝”的字源,英国语言学家亨宁就指出:“赛里丝”(Seres)源于粟特语Srr,意为“宫殿”(13)。它最初是粟特人对西汉都城长安城的称谓,以后因东汉迁都洛阳,又转而指洛阳,再往后则专指丝绸(14)。可见粟特人在最初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某种中介作用(15)。 
    粟特语(Sogdian)属印欧语系中古东伊朗语族的语言,主要流行于今撒马尔罕(sm'rknδ)和布哈拉为中心的古代粟特(Sogdiana/sγwδy'n'k)地区。粟特人,中国史书称为“昭武九姓”。“昭武”,大概是粟特贵族称号Jumuk(Jewel)的译音(16),“九姓”主要是指康、安、曹、石、米、何、史、罗、贺氏等,以经商著称。粟特人长期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几乎在每个交通要冲和重要城镇都留下了粟特人的足迹。敦煌和吐鲁番是粟特人的两大聚居地,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粟特语和回鹘语文献,其总量比粟特人本地发现的还要多得多。最早的粟特语文献是发现于敦煌附近的粟特语古信札,年代大致为公元4世纪(17)。 
    粟特语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语言,在6世纪后半叶,也成为突厥部族的官方语言。粟特人根据不同的宗教选择使用不同的文字,佛教徒使用源自阿拉美文字母的粟特文,基督徒用叙利亚字母,摩尼教徒使用摩尼文,但后两者也会用粟特文。粟特人对波斯、印度、中国间的文化交流,起重要的中介作用(18)。粟特人把祆教、摩尼教、景教传入中国,合称“三夷教”,在唐代,祆祠获得官方确认和资助,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年终驱傩等汉人习俗,并为人祈雨(1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