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1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0:11:47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 刘丹青 参加讨论
注 释: ①本文查考的部分方言文献(限列多方言材料,大量单点材料的书目从略):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1996,青岛出版社。 《河北省志·方言志》,吴继章、唐健雄、陈淑静主编2005,方志出版社。所收方言约百种。 《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2001,齐鲁书社。所收方言109种。 《南通地区方言概况》,鲍明炜、王均主编2002,江苏教育出版社。收录吴语和江淮官话共8个点。 《当代吴语的研究》,钱乃荣1992,上海教育出版社。有33种方言对照材料。 《吴语处衢方言研究》,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2000,日本东京好文出版社。收点7个。 《严州方言研究》,曹志耘1996,日本东京好文出版社。收录严州方言(属徽语)4个代表点。 《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1998,日本东京好文出版社。收录徽州方言8个代表点。 《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主编1994,暨南大学出版社。收10个点。 《广东粤方言概要》,詹伯慧主编2002,暨南大学出版社。收数十个点。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张双庆主编1992,厦门大学出版社。收34个点。 《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刘纶鑫2001,江西人民出版社。收40个点。 ②梅祖麟注意到南北朝和唐代动词的结果补语有宾语前与宾语后两个位置,由于结果补语与“了”都有表示完成的意思,这两种语序促使“了1”挪到动宾之间。曹广顺则指出在“V了1O”之前有一个“V+完成动词+O”的阶段,其中的完成动词主要有“却、将、得、取”这几个,后来变成动态助词。这种完成助词的位置为“了1”创造了一个位置,促成“了1”移到动宾之间(均见上引文献)。 ③梅祖麟(陆俭明译1980)认为苏州话“仔”也有完成和持续两个用法。但是研究苏州方言的学者多认为“仔”主要是完成体标记,不能表示真正的持续体,而只能表示完成之后状态的持续,刘丹青(1996)、李小凡(1998:159)均称为“完成持续体”。所以我们此处不以苏州方言的“仔”为例。 ④魏培泉(2003)讨论上古到中古的语法演变,对本文颇有启发。该文将关系代词“所”和“者”在中古的消退合为一点。“者”确实有无核关系代词的功能,同时兼有名词化标记作用。在某些成分后,“者”只是名词后缀,难以分析为关系代词,如“前者、后者、一者、二者”。“者”的关系化功能在书面语中仍然存在,在口语中则部分由“的”承担,没有完全消失。此外,“X者”可以单独成句,例如用在呼语中,如“长者!长者!”,而“所X”从不单独成句。 (责任编辑:admin) |